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3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強調,要“正確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中小企業是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全鏈條全流程數字化生態、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均明確提出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變革的戰略部署,從頂層設計到政策執行多維度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探索數字經濟時代中小企業以數字化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由于中國工業化和數字化不同的資源配置與運行模式在不同產業中小企業中具有異質性,因此分別針對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以及專精特新三種不同類型中小企業探究通過數字化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有助于不同類型中小企業明確發展目標方向和主要經營模式,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作為我國制造強國與數字中國建設任務的重要交匯點,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著力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數字化變革重塑全球產業鏈布局為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我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數字經濟時代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亟待依靠基于數字技術的網絡化和智能化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要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精神,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以數字賦能提高價值創造能力和價值獲取效率,積極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而推動我國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在價值鏈治理結構重塑中破解“低端鎖定”困局。
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應著力解決企業數字技術應用不足、供應鏈數字化擴散能力較弱、產業集群數字化質量不高等痛點難點。首先,在企業層面,傳統產業型中小企業應以數字化技術賦能產品和服務轉型升級、運營效率提升和商業模式轉型,通過深化數字技術在生產、運營和管理等諸多環節的應用以實現企業以及產業層面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其次,在供應鏈層面,充分利用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搭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強協作配套來推動數字連通性的全面提升,統籌各方主體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業務協同、資源整合和數據共享,實現大企業基于數字化管理牽引供應鏈中小企業協同升級的“鏈式”轉型。最后,在產業集群層面,應發揮傳統產業集群中小企業數字化變革的同群效應,彌補單個企業資源和能力的不足,基于產業集群探索數字化、網絡化協作新模式,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企業間知識溢出和經驗共享,發揮集群企業的龐大數字基礎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強化創新生態體系的整體效能,推動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新興產業是促進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著力點,數字化變革下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亦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中小企業的迅速成長已逐漸成為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和推動未來新興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新興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在市場環境層面,新興產業面臨制度、經濟等方面的不確定性,迫使其具備更強的外部環境響應能力,對數字化變革更具適應度和包容性;在資源積累層面,新興產業缺乏相應的資源稟賦及路徑依賴,數字化變革為之發展躍遷提供了機會窗口。對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中小企業而言,應以數字化變革為基點、以增強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戰略性技術領域,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實現數字技術與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的共生發展。
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需要順應數字化變革下企業創業創新發展的演變過程,破解阻礙實現創新發展各環節的難題,實現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提升。首先,通過構建不同類型的數字化技術平臺促進企業內外資源重構和整合,以此突破市場進入壁壘,推動新興產業創業企業大規模涌現。其次,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企業研發體系建設,以數字化賦能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研發管理與研發組織協同,形成完善的多主體協同創新生態體系。再次,從內部創新方面積極探索數字化變革推動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的關鍵模式;從外部融資方面識別創新發展過程中數字化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可得性的支持路徑。最后,明晰創新成果商業轉化渠道,為數字化變革下推進新興產業領域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循序漸進的實踐指引。
培育產業基礎領域核心競爭力,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能力提升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肩負著繼承“工匠精神”和實現產業技術趕超的雙重使命,是引導中小企業提升數字化水平、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關于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養工作的通知》《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的陸續出臺,專精特新企業以專業化程度高、生產工藝精良和創新能力強的特點區別于其他中小企業,在“高精尖特”產業基礎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提供了堅實保障,是驅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載體。然而,新發展格局下,外部環境制約、資源稟賦局限以及創新擴散不足導致我國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和質量仍面臨較大的發展瓶頸,全面提升專精特新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專精特新企業應從技術、資金、人力、知識與融通創新五個維度出發,由局部到整體實現數字化變革下的產業基礎領域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第一,基于研發體系視角,不斷完善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創新發展生態圈,專精特新企業應積極應用數智賦能工具、上云基礎工具、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數字技術,發揮其對創新決策和創新管理的推動作用,從而提升專精特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第二,基于資金支持視角,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數字金融體系,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優化數字金融服務,提升企業數據資產化程度,提升融通效率和融資能力。第三,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發揮數字經濟賦能下工業智能化對專精特新企業工匠精神培育和勞動技能提升的促進作用,從而優化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第四,基于知識解碼視角,通過不斷投入、持續創新增強專精特新企業對特定產業細分領域的隱性知識積累,發揮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對專精特新企業隱性知識解碼和擴散的作用。第五,基于企業創新生態視角,在工業4.0技術、工業互聯網、區塊鏈技術等數字化變革推動下,專精特新企業應打通與集成企業、服務業企業和大中型企業之間的融通發展環境,實現產業內外部的多維融通創新。
(作者:何瑛,系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