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處理好城鄉關系,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不能以農業萎縮、鄉村凋敝為代價。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關系,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一端連著城市,一端連著鄉村。這不僅需要工業城市對農業農村的反哺與支持,也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從而更好地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形成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雙輪驅動。從理論上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就是強調城市要素流向農村。在實踐中,若無法保證城市和鄉村雙向受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很可能無法持續落實。因此,需要尋找一個主體,既使得城市資本流向農村能夠落到實處,切實帶動城鄉關系發生變化;更要使得農村能夠消化吸收城市流入的資本,真正帶動農村社會發展,從而反過來為城市發展提供必要的補充。與傳統的農業經營主體相比,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經營規模較大、經營方式集約、經營者素質較高、市場意識濃厚等特點,能容納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更好地參與社會化大生產全過程,更加發揮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作用,因而更能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需要。
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農業生產服務分工更加精細,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加。2021年末,全國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100萬家,家庭農場近89萬個。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由此衍生出來的社會化服務也不斷擴展,從育種育秧、田間管理到收割收集,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不斷健全,為農業穩產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應用新技術、推廣農業機械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耕整機、聯合收割機、自動飼喂機、制氧機等大中小型農業機械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廣泛運用。據統計,2021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8億千瓦,比2012年增加0.5億千瓦,2013—2021年年均增長0.6%。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是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的重要載體。
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的快速增加,對城鄉之間的物流交通、信息傳遞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觀上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農村基本實現全面通電、通公路和通電話,村內道路質量不斷升級。2021年末,87.3%的村通公共交通;99.1%的村進村主要道路路面為水泥或柏油;97.4%的村村內主要道路路面為水泥或柏油。農村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2021年末,99.0%的村通寬帶互聯網,94.2%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2021年末,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的村超過33萬個,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的村落近5萬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為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創造了有利條件,歸鄉工作回鄉創業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優化產業布局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敢于運用新技術和生產機械,使其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具備承接發達地區城市轉移產業的能力。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逐漸打破了桎梏鄉村產業發展的交通、物流、用電、用水等屏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接發達地區城市轉移產業創造了便利條件。隨著農村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城鄉之間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城鄉間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斷加深,設施農業、無土栽培、觀光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快速發展。設施農業、無土栽培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突破了資源自然條件限制,改變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拓寬了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為城鄉居民提供豐富的新鮮瓜果蔬菜。與此同時,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導的訂單農業、農村電商、視頻直播、冷鏈物流等農業新業態方興未艾,對優化城鎮規模結構,引導公共服務資源布局,推動小城鎮發展與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相結合,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服務“三農”相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新型城鎮化發展。
【注:本文為武漢大學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項目研究課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社會治理的挑戰及其對策研究》(項目編號WZM04005)的階段性成果,同時作為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村絕對貧困問題的路徑、經驗與啟示》子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余永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丁鐘,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