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理論和實踐證明,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這四個環節,對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因此,有必要對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及相互關系進行再認識,剖析存在的問題,進而做好打通四環節的大文章。
正確認識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作用及相互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創造物質財富的經濟活動,是社會再生產的首要環節。如果沒有生產及其創造的物質財富,那么后續的分配、流通、消費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決定分配、流通與消費。同時,分配、流通與消費又反作用于生產。
生產的產品需要進行分配與再分配。分配的經濟職能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分配原則確定社會各成員對社會產品占有的份額和比例。一般以工資的形式實現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然后通過社會保障體系、轉移支付、稅收等調節手段在全社會內進行再分配。三次分配作為一種補充,可以通過慈善活動等方式回饋社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與就業聯系在一起。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流通以商品與服務的交易為核心,通過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易,實現商品所有權的轉移與服務的完成,實現貨幣的回籠。可見,從生產到消費,插進了分配和流通兩個環節,正是這兩個作用不同卻又相互聯系的環節,維系著生產和消費的正常運轉。消費通過分配與流通決定著生產。現代化的流通方式才能帶動現代化的生產。
消費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性消費,一種是生活性消費。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實現消費必須借助流通這個環節。由于消費是多種多樣的,也必定對生產與流通的規模、結構、方式和速度產生影響和作用。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費,消費的總量、結構、趨向決定著生產的總量、結構、趨向。如果不是讓生產去適應消費,而是為生產而生產,必然出現生產過剩或生產短缺,滿足不了人民生活與生產建設的需要。
綜上所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國民經濟的任何部分都與這四個環節密切相關。
客觀看待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存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體現了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目前,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還存在短板和堵點,已成為影響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主要障礙。
從生產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的情況下,所生產的產品還存在供大于求、供不應求、供而不求的情況。有些產品對外依存度過大,有些產品缺少品牌,有些產品嚴重短缺。這些問題既涉及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也涉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還涉及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從分配看,改革開放后,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同時貧富差距也在加大。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速度較慢,居民消費率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初次分配、再分配與三次分配也還不夠完善。
從流通看,由于流通現代化水平不高、集約化程度低、業態發展不充分,影響了流通對生產的引導和對消費的促進。在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流通,包含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目前都有堵點,不能完全通暢,致使物流成本與交易成本仍然過高。
從消費看,雖然消費多年都是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但其貢獻度仍然不足,且后勁不夠。無論是消費水平、消費結構,還是消費環境,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做好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大文章
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當前,要通過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解決好以下問題。一是確保國民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要通過國內生產、進出口貿易、國家儲備、市場調節等手段來確保總供給,特別是要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二是優化供給結構。包括商品供給、服務供給、人力資源供給在內的幾類供給結構都需要優化。三是提升供給體系韌性。既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又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從總體上提升供給體系的抗壓和調節能力。四是通過創新驅動與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完善促進共同富裕的分配體制。實現共同富裕,要在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分配的功能和作用,把“蛋糕”切好分好,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一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了在收入分配領域必然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而且,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分工的深化,參與社會生產的要素內容在擴大,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二是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一方面,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除了完善初次分配外,我國已具備加大再分配、三次分配力度的條件和基礎,可以更多運用轉移支付、稅收、社會保障等手段調節再分配,通過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實現三次分配。三是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一方面,通過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行業發展的協調性等,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另一方面,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堅決取締非法收入。
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當前應向以下方面發力。一是降本增效提質。流通業的功能主要是引導生產、促進消費,為生產建設與人民生活服務,應在降低采購、物流、生產、交易、管理成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傳統的流通模式向供應鏈模式轉變。二是強化流通通道建設。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健全市場監管體系等,暢通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讓智能化、數字化在流通領域大顯身手。
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既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利于鞏固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地位,提升中國制造與中國服務的影響力。為此,必須加強需求側管理,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障礙,特別是要千方百計擴大消費需求。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作者系商務部現代供應鏈專家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