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消費持續恢復;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費能力。多位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要通過多種有效舉措促進今年消費旺起來。
2021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不過,受疫情反復和經濟下行影響,提振消費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
“推動消費恢復主要面臨三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認為,首先表現為服務消費恢復緩慢。受疫情沖擊,餐飲、旅游等服務消費脈沖式復蘇,目前仍是消費復蘇的短板。其次,消費市場信心不足。疫情演化路徑將影響宏觀經濟和消費復蘇進程,居民消費行為變得更加謹慎。此外,消費升級需求未能有效滿足。比如,消費基礎設施存在結構性失衡,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制約了消費增長。
“當前,消費需求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吃、穿等基礎性消費的比重不斷下降,包括旅游、康養、教育等在內的高品質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但相應的供給并沒有跟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陜西省分會會長、民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馬玉紅認為,當前疫情仍是制約消費的主要原因。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市場供給相對不足,部分消費場景消失,餐飲、旅游服務等行業的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受此波及,相關行業收入和就業波動加大,也進一步影響了消費能力提振。
今年2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對餐飲、住宿等行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出了力度大、針對性強的紓困幫扶政策。
“落實好紓困幫扶政策是關鍵。”顧學明委員表示,推動消費持續恢復,要著眼于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同時,要舉辦消費促進活動。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消費促進月、網上年貨節、雙品網購節、老字號嘉年華等系列活動的舉辦,增強了消費市場活力,對促進消費起到了積極作用。從長期看,要打造消費升級平臺,服務美好生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進步行街高質量發展,開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的示范創建,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馬玉紅代表認為,隨著疫情逐步好轉,支持消費持續回升改善的政策利好因素將進一步發揮作用。要用好用活國家和地方的穩增長政策,緩解疫情常態化下中小企業和中低收入人群發展問題,提高消費意愿,提振消費能力。此外,馬玉紅代表還建議,鼓勵會展經濟、數字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培育新的消費場景,提升消費供給質量,有效刺激消費需求。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全國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齊玫表示,近幾年,故宮文創的興起和近期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走俏,說明文創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盡管疫情的不確定性給消費市場復蘇帶來壓力,但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人均收入水平持續提高,消費市場持續發展面臨有利形勢。文化消費是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擴大文化消費規模,并探索有效機制,也是代表委員的關注重點。
齊玫代表認為,從博物館的角度看,打造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是當前需要加強的一項工作,需要通過深化改革突破瓶頸。齊玫代表建議,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需要政府的優惠政策及資金支持,更需要向專業設計“借力”,探索、完善與企業合作的方式,以更高質量的文創產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談到今年的消費形勢,顧學明委員認為,在“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推進、擴大內需戰略穩步實施、數字經濟深入發展等因素影響下,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為消費復蘇提供強勁動力,消費市場將呈現持續恢復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