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領軍人物 > 正文

王東京:高效率機器不會增加失業

假若我說使用高效率機器不會增加失業,恐怕會有讀者不同意。10多年前國內“網購”剛剛興起,就聽一位經營超市的老板抱怨說:電商擠壓實體店,導致實體店門庭冷落,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關門,員工也下崗失業。7年前與幾位同事赴廣州調研,在參觀一家制造企業時主事人介紹:用數控機器替代了1/3的人工后,生產效率反而更高。

今天這方面的例子更多:市場推出無人駕駛汽車,汽車司機會失業;酒店使用“機器人”,服務員會失業。眼見為實,人們當然相信自己看見的。事實上,“機器導致失業”的說法由來已久。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后,就曾有學者將“失業”歸罪于“使用機器”。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提出:“機器只有在不使人們失業的前提下才能使用。”1970年,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發表《世界貧困的挑戰》,明確反對使用“高效率機器”。

再往前追溯,反對“使用機器”的浪潮最早起源于英國。1760年,阿克賴特發明了棉紡機,沒想到在推廣應用時卻遭到了強烈抵制,理由是,它威脅到了棉紡工人的就業;而織襪機在使用之初更不幸:1000臺新機器被砸毀,工廠被焚燒,甚至發明人也被威脅而四處逃命。后來政府出動了軍隊,抵制浪潮才得以平息。

此事過去100年后,英國學者威廉·費爾金于1867年出版了《機器針織史》。他研究發現:與18世紀末相比,英國19世紀60年代織襪業雇傭的勞工人數不僅未減少,反而增加了100倍;棉紡業也如是。1760年,當時英格蘭僅有5600人從事棉紡業,而到1787年,從事棉紡業的人數達到32萬。這是說,在使用棉紡機后的第27年,該行業的就業人數增加了近57倍。

怎樣解釋上面這種現象?我在本專欄發表的《要重視“看不見的結果”》一文中,曾提到過19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的一個重要觀點:好的經濟學家不僅要重視看得見的,更要重視那些看不見的結果。比如使用機器,機器會代替人工,是人們看得見的結果;而機器創造就業,卻是人們看不見的。正因為看不見,人們才會抵制使用機器。

對機器為何能創造就業,當然要從“看不見”的角度分析。從某個時點(靜態)看,使用機器確實會使一部分人失業。但從長期(動態)看,卻可能增加就業。經濟學邏輯說,一個企業若選擇用機器替代人工,一定是成本更低,利潤更高;若如此,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會越來越多地使用機器,而使用機器越多,所需操作人員也會越多。

舉個例子。某服裝廠原有50臺“半自動”縫紉機,每臺機器需1人操作,共雇傭50人。現在企業決定購進50臺“全自動”機器,新機器一人可操作2臺,只需雇25個人,其余25人得下崗;而到了第二年,企業擴大生產,又購進了50臺新機器,于是需增雇25人;到了第五年,企業又購進50臺新機器,需再雇25人。這樣雇工達到75人,大大超過了使用新機器前的雇工數。

轉從需求角度分析。假若某服裝廠每年生產1000套西服,需雇傭50人;而采用效率更高的機器只需雇傭40人,會有10人失業,這是人們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是,采用新機器后生產率提高,供給增加,西服價格下降。此時消費者花同樣的錢可購買更多的西服,而以前買不起西服的消費者,現在也能購買西服。若需求增加到20000套,企業需雇傭80人,就業人數則不減反增。

再有一個看不見的角度:即“產業鏈”。由于紡織企業之間存在競爭,為提高生產效率,企業都會使用效率高的機器。市場對新機器的需求增加,必帶動機器生產部門就業增加;而生產新機器需要鋼鐵,又會帶動鋼鐵行業就業增加;生產鋼鐵需要礦石,采礦業就業也會增加。由此推理,整個社會就業崗位必然會增加。

若這樣看,也就能理解當年英國采用織襪機后,60年從業人數為何能增加100倍;棉紡業短短27年從業人數為何能增加近57倍。從全球就業看,有數據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全球人口僅10億;第二次技術革命時(1900年)為20多億;第三次技術革命時(1950年)增至30多億;而今天已超過70億。世界人口增加的同時,就業崗位也相應增加,這不也證明新機器(新技術)可創造就業么?

是的,從長期(動態)看,“機器導致失業”并不成立,是個假命題。可從某個特定時點看,機器會增加失業卻是真的。短期失業增加,也會影響社會穩定。正因如此,當年羅斯福才提出使用機器要以不增加失業為前提;而且當時美國也確實推出過一些“限制性”措施。比如紐約電氣工會就規定:原來由機器安裝的設備,必須拆解后改由工人在現場手工安裝;油漆工會規定,一律不得使用噴漆槍,只準使用油漆刷。

不過時過境遷,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改變了之前的做法。現在需要討論的是,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我國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我們應該怎樣應對?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了一份報告,稱5年后將迎來一場“機器人革命”,全球將有8500萬人工崗位被替代。消息傳開,一時間人們如臨大敵、憂心忡忡。甚至有人建議,為了穩就業,應適度控制使用“高效率機器”。

我不贊成這種主張。前面已經分析過,“高效率機器”會替代部分人工,但研發、制造“機器”同樣需要人工,而且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我這里要指出的是,若為了穩住眼前就業而放棄使用“高效率機器”,產業不能及時升級,將來的代價會更高,會有更多人失業。所以明智的選擇:政府在做好“失業保障”和“轉崗培訓”的同時,鼓勵企業使用“高效率機器”。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王東京   生產效率   就業率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