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前三季度,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增多的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強化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有效應對疫情汛情等多重考驗,我國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主要宏觀指標處于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經濟發展韌性和活力持續顯現,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經濟保持恢復增長,發展韌性繼續顯現
經過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市場主體主動作為,我國經濟得到持續恢復發展。
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看今年經濟增速,不僅要看同比,而且要看環比和兩年平均比;不僅要看當期比,而且要看累計比。受上年同期基數抬升及疫情汛情沖擊影響,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速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前三季度累計增速仍然較高,兩年平均增速基本平穩,各季度環比均為正增長。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82.31萬億元,同比增長9.8%,高于6%以上的預期目標;兩年平均增長5.2%,與一季度5.0%、上半年5.3%相比大體穩定;一、二、三季度環比分別增長0.2%、1.2%、0.2%,經濟規模逐季擴大。
三次產業持續發展。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5.14萬億元,同比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32.09萬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45.08萬億元,增長9.5%。農業、工業、服務業競相增長,尤其是農業增產、糧食豐收,夏糧和早稻合計比上年增產73.8億斤,秋糧因播種面積增加、單產提升也將實現增產,全年糧食總產量將超過1.3萬億斤,為經濟穩定運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大需求繼續擴大。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6.4%;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9.78萬億元,增長7.3%;貨物進出口總額28.33萬億元,增長22.7%。在內需不斷擴大的同時,外需拓展取得顯著成效。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9.5%。放眼全球,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經濟增速位居主要經濟體前列,生產需求拉動作用持續發揮,在多重沖擊下表現出經濟總量大、增長速度穩、發展后勁足的強大韌性。
二、就業和價格形勢穩定,宏觀環境總體改善
在經濟保持恢復增長的同時,就業增加、價格總水平可控、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成為宏觀經濟環境穩定優化的重要標志。
據農業農村部10月20日消息,目前秋糧收獲近八成,秋糧增產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圖為2021年10月18日,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農民在晾曬收獲的玉米。 新華社發 武紀全/攝
調查失業率穩中有降。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延續,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精準實施,就業規模繼續擴大,成為經濟運行的突出亮點。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4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5.0%。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其中9月份降至4.9%。
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近幾個月來,雖然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上升,但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基本穩定。這主要得益于夏糧和早稻實現增產,生豬產能持續恢復,蛋奶、蔬菜和水果市場供應充足,以及工業消費品產能充裕,為物價穩定提供了有利條件。前三季度,食品價格同比下降1.6%;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0.6%,低于3%左右的預期目標。
國際收支繼續改善。貨物進出口發展態勢較好,貿易順差規模擴大。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順差2.8萬億元,同比擴大23.7%。服務貿易出口較快增長,逆差大幅減少。1—8月份,服務進出口逆差同比收窄66.7%。外匯儲備總體穩定。9月末,外匯儲備余額32006億美元,連續5個月保持在3.2萬億美元以上。
三、創新驅動發展態勢向好,市場活力動力不斷增強
全國上下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速成長。
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創新深入推進,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涌現。“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并完成對接。“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并網發電。
創業創新發展勢頭增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縱深推進,市場主體不斷擴容,創新指數躍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與專業化水平持續提升。目前,我國已培育4萬多家“專精特新”企業、4700多家“小巨人”企業、近6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截至9月末,全國實有登記在冊市場主體1.49億戶,同比增長11.5%。《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排名第12位,比上年上升2位,位列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
新產業新產品快速成長。信息技術廣泛滲透,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帶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8.3個百分點。綠色智能產品迅速增長。前三季度,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智能手表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7.8%、51.8%、51.5%。5G網絡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截至9月底,5G基站達115.9萬個,5G終端連接數達4.5億戶。
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活躍。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向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等新型消費領域滲透,線上消費快速發展。前三季度,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3.6%。外貿新業態新模式釋放巨大潛力。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20.1%,市場采購出口增長37.7%。
四、協調內生特點日益凸顯,經濟結構逐步優化
各地區各部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不斷鞏固。化解過剩產能取得積極成效。三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1%,處于近年同期較高水平。企業資產負債率和營收成本雙雙下降。9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3%,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減少0.57元。投資補短板力度加大。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教育、衛生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2.9%、10.4%、31.4%。
產業升級穩步推進。制造業占比穩中有升。前三季度,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4%,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服務業穩定器作用加強。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4.8%,繼續超過“半壁江山”;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4.2%,比上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需求結構繼續改善。居民消費需求逐步釋放,消費拉動力趨于提升。前三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0.5%,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64.8%,比上半年提高3.1個百分點。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前三季度,限額以上文化辦公用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金銀珠寶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1.7%、28.6%、41.6%。投資結構趨于改善。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8.7%,快于全部投資11.4個百分點。
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有所縮小。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前三季度,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繼續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2,同比縮小0.05。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貌。前三季度,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8%,快于東部地區1.0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名義增長10.8%、10.6%,分別快于東部地區0.4、0.2個百分點。
五、綠色發展扎實推進,生態環保進一步加強
各方面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共進,持續推進節能降耗和污染防治,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新進展。
產業綠色轉型取得實效。積極推動煤電、鋼鐵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能耗強度繼續下降。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半年擴大0.3個百分點。能源結構繼續優化。前三季度,全國發電量6.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7%;天然氣產量151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4%;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比重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
陜西陜煤榆北煤業有限公司下屬的曹家灘智慧礦山通過建設智慧化礦山系統,使礦井生產流程實現智能化,提高了開采效率,降低了運行成本。圖為2021年10月13日,夜幕時分的曹家灘智慧礦山。 新華社記者 邵瑞/攝
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碳市場交易日趨活躍。截至10月18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867.5萬噸,成交額約8.45億元。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前三季度,在汽車銷量總體下滑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銷售216萬輛,同比增長1.9倍。
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提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藍天碧水。前三季度,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6.7%;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
六、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深化,發展空間更為廣闊
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積極打造對外開放新優勢,外貿外資增勢穩健,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國際交往空間擴大,在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積極貢獻。
對外貿易量增質升。進出口規模逐季提升。一、二、三季度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分別為8.51萬億元、9.59萬億元、10.23萬億元,總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貿易結構不斷改善。前三季度,機電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23.0%,占比提升至58.8%,一般貿易進出口和民營企業進出口比重繼續上升。
隨著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居民消費支出也顯現恢復性增長態勢。圖為2021年10月21日晚,市民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西工小街”特色文旅商業街區休閑游玩。 人民圖片 黃政偉/攝
吸引外資成績亮眼。巨大的發展潛力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使我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熱土。前三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8595億元,同比增長19.6%。高技術產業成為引資熱點。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9.1%,占比提升至32.1%。
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前三季度,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3.4%,高于同期外貿整體增速0.7個百分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4.2%,占同期總額的18.4%。中歐班列快速發展。前三季度,中歐班列開行量、貨物發送量同比分別增長29%、37%。中巴經濟走廊高質量運行,中老鐵路即將通車,雅萬高鐵、中泰鐵路、匈塞鐵路如期推進。
七、居民收入消費較快增長,民生得到較好保障
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著力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費,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經濟持續恢復、就業穩中向好,為居民收入恢復性增長打下堅實基礎。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9.7%,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三季度,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月均收入4454元,同比增長10.4%。
居民消費持續恢復。隨著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居民消費支出也顯現恢復性增長態勢。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實際增長15.1%,兩年平均增長3.7%。服務消費支出反彈恢復。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同比名義增長23.4%,快于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6個百分點。
重點群體就業改善。大學生就業有所改善。9月份,全國20—24歲大專及以上人員城鎮調查失業率比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下降。農民工就業總體向好。三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18303萬人,同比增長2.0%,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
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各地有力保障民生投入,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和退休金,加大社會救濟和臨時救助力度,促進了居民增收和生活改善。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兩年平均名義增長8.4%,超過2019年同期增速;其中人均社會救濟和補助收入、人均政策性生活補貼收入同比名義增長9.8%、20.1%。
八、加強宏觀政策調節,確保實現全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綜合來看,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在恢復中邁向高質量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動力足的特點進一步彰顯。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持續恢復的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和態勢沒有變。但要清醒地看到,三季度以來,全球疫情和國際環境更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階段性結構性周期性因素交織,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供給約束顯現,有效需求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經濟恢復勢頭有所放緩。面對復雜多變局面,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切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科學統籌抗疫和發展。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著力穩工穩產穩商穩市,維護生產生活正常秩序。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加快專項債發行進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強形勢研判和政策儲備,合理引導社會預期。
全力做好保供穩價惠企工作。有效落實保障煤炭和電力供應各項措施,確保迎峰度冬能源供給,確保人民群眾安全溫暖過冬。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糾正運動式“減碳”,避免“一刀切”。穩定大宗商品價格,保障農業、能源、原材料有效供給。落實好惠企紓困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
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和轉型升級。深入開展關鍵產業鏈補鏈強鏈專項行動,提升汽車芯片供給能力,解決基礎材料和運輸環節約束問題。積極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抓緊儲備和啟動一批新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
積極釋放內需潛力。瞄準發展急需、升級急缺、民生急盼,積極擴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有效投資,加快推動“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落地,安排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和其他資金支持補短板強弱項。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鞏固提升傳統消費,促進增加服務消費,培育拓展新型消費。
著力穩就業保民生。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繼續做好重點群體和困難群體就業幫扶,積極發展新就業形態。切實抓好秋冬種,穩定農資價格,保障農資供應。落實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強化防汛減災各項工作,抓好災后安置保障和恢復重建。
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更多依靠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降碳。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以開放促改革促恢復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