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2020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重大論斷,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涨?、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農村絕對貧困問題,億萬農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朝著共同富裕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對獲得公平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質抱有更高期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挑戰更加艱巨。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沒有掉隊,共同富裕路上也不能落下農民農村。
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體現。不管經濟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未來還會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十幾億人還要靠農業解決吃飯問題。農業農村這個短板能不能補上,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色,也關系到共同富裕的成效,迫切需要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確保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農村不掉隊、同步趕上來。
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擴大內需,培育完整內需體系,農村是最廣闊的增量空間。農民收入水平提升、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會釋放出巨量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從國際大循環看,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出口國,2020年進口超過1700億美元的農產品,農產品進出口在平衡我國國際貿易收支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按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加快拓展和暢通國內大循環,充分挖掘農村內需潛力,推動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雙輪驅動”,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機械化是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作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黑龍江北大荒集團目前已實現機械化全覆蓋,正在積極探索信息化、智能化農業發展的嶄新路徑。圖為2021年8月29日,在北大荒集團江川農場有限公司稻田中,自走式割曬機正進行割曬作業。 人民圖片 劉帥冶/攝
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基礎支撐在“三農”。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2020年以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地區嚴重自然災害沖擊,我國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充裕,農村社會保持和諧安定,對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功不可沒。當前,外部形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三農”“壓艙石”作用越來越凸顯。在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上,必須堅持大歷史觀,保持戰略定力,切實強化底線思維,堅決穩住農業基本盤,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和回旋余地。
二、堅決扛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的政治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這些年,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安全總體上是有保障的。但要看到,未來隨著人口增長、消費升級,糧食需求還將剛性增長,緊平衡將會越來越緊。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必須抓緊抓實,確保糧食面積、產量不掉下來,供給、市場不出問題,真正做到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害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直接關系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當前,我國種業主要面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必須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打好種業翻身仗,確保中國碗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F在一些地方存在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問題,務必堅決糾正。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設一批真正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同時,構建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按照“政策保本、經營增效”的思路,堅持和完善最低收購價制度,穩定和加強對種糧農民的補貼辦法,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落實地方抓糧的義務和責任,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確保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共同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保供給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關鍵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多樣就是滿足消費者對豐富多樣農產品的需求,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統籌抓好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魚等重要農副產品生產,提高供給體系的適配性。保質量就是強化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三、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必須把脫貧摘帽作為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切實做好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一方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脫貧地區、脫貧群眾雖然已經實現脫貧,但發展基礎還較弱,鞏固成果防止返貧任務仍然很重。黨中央決定,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就是要扶上馬、送一程,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堅持開發式幫扶方針,通過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幫助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易地搬遷也要進一步強化后續扶持,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同時,對于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以及各省確定的重點幫扶縣,從財政、金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集中支持,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另一方面,用鄉村振興的辦法加快農村發展步伐。鄉村要振興,農民要富裕,歸根到底靠發展。依托農業農村獨特資源優勢,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壯大富民興村產業,讓農民更多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農民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鄉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足。要認真總結借鑒脫貧攻堅積累的寶貴制度成果和精神財富,完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逐步實現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把全域無垃圾治理和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全民參與著力改善農村環境面貌,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圖為2021年8月24日,丹霞山下的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新村?!∪嗣駡D片 王將/攝
四、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抓手。鄉村建設行動要切實落實到具體工程項目上、體現到真金白銀支持上,積極穩妥推進,力爭“十四五”時期見到明顯成效,逐步使農村具備基本現代生活條件。
鄉村建設要把握正確方向。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這不僅是對農村廁所革命的要求,也是對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方法。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必須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政府做服務不包辦、給支持不越位,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的鄉村建設實施機制。
鄉村建設行動應堅持規劃先行、依規建設。規劃是鄉村建設的“施工圖”。如果沒有規劃約束,亂建違建還會冒出來,今后治理代價更大、成本更高。加快編制縣域村莊布局和村莊建設規劃,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保持歷史耐心,明確建設時序,避免在“空心村”無效投入、造成浪費。鄉村建設不是搞大拆大建,重點是在村莊現有格局肌理風貌基礎上,通過微改造、精提升,逐步改善人居環境,強化內在功能,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注重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守住中華農耕文化的根脈。
加強農村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這些年國家不斷加大投入,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變化很大,基礎設施通行政村的問題基本解決,下一步要在向自然村組覆蓋、往農戶延伸上下功夫。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抓好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改善農村水電路氣房、防汛抗旱等條件。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合理確定公共基礎設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重點推進通自然村道路、冷鏈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讓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建設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鄉村建設既要重“硬件”也要重“軟件”。現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在制度層面初步實現并軌,“十四五”時期要按照需要和可能,適時提高標準和水平,持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針對農村人口結構、村莊格局的變化,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推動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公共資源在縣域內優化配置,分級分層解決不同問題。鄉村建設的過程,是組織農民、引導農民的過程,也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過程,通過不斷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打造善治鄉村。
五、圍繞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深化新階段農村改革
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問題。“十四五”時期要加大力度,爭取實現更大突破,用好農村改革這個法寶,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目前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基本完成。要用好確權登記頒證成果,穩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試點,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積極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農戶家庭經營符合我國國情農情,適合糧食等大宗農作物生產,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要發展壯大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層次、低成本的社會化服務,將小農戶導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至關重要。貴州省赤水市依托豐富的竹資源創辦竹編扶貧車間,聘請竹編工藝師免費對易地扶貧搬遷婦女進行培訓,帶動當地群眾走出一條“指尖經濟”的脫貧增收之路。圖為2020年10月24日,在赤水市一竹編扶貧車間,竹編藝人在展示新制作的竹絲。 新華社發 王長育/攝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已經在104個縣(市、區)和3個設區市穩慎開展,在做好確權登記頒證、完善管理制度等基礎工作前提下,推動取得一批實質性試點成果,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同時,積極探索健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針對鄉村用地難問題,完善鄉村發展用地政策,挖掘農村內部用地潛力,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落地見效。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一個鮮明特征就是“亦工亦農、亦城亦鄉”,億萬農民可以在工農之間自主選擇、自由轉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進退有據。這不是短期的權宜之計,而是長期的根本之舉。應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鄉融合發展道路,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回旋余地和戰略空間。同時,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精準調整優化支農政策,加快構建既適應金融市場規律又符合農業農村需要的農村金融體系。落實好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的政策,確保到“十四五”期末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
農村改革要始終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看不準的先不要著急動,看得準的要大膽干起來。尊重基層創造,強化試點先行,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切實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切實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政治能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情況新問題很多,涉及的面更廣,面臨的矛盾更加復雜。必須始終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到“三農”工作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緊緊圍繞“國之大者”抓主抓重,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落細落小,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真正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
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要求和工作機制。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層層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根據實際需要,將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運用到推進鄉村振興上,建立健全上下貫通、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要把“三農”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別是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
持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基層黨組織書記,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加強對村“兩委”干部“一肩挑”的監管。繼續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把更多資源下沉到鄉鎮和村,切實減輕基層組織負擔,讓基層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到幫助農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