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的價值觀、文化和信仰,對民族崇高目標的高度認同,保持危機感并善于化危為機,不斷開放交流,主要決策階層的堅強領導,制定適合國情的法規和制度,都是中華民族能夠產生強大凝聚力的重要成因。未來,堅信擁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繼續解放思想,把握時機,因勢而為,破解各種內外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中華民族 凝聚力 海外華人 偉大復興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民族正經歷偉大崛起的歷史發展時刻。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針對當前及今后可能面臨的嚴峻形勢與巨大挑戰,唯有更好地把中國的事情做好,不斷增強與發揮民族凝聚力,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共同奮斗,才能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取得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換言之,如何更好地增強和發揮民族的整體凝聚力,關系到中國能否實現強國夢,中華民族能否真正崛起。
民族凝聚力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對內的吸引力、向心力,對外的一致性、競爭力的綜合實力和表現。它是基于民眾對這個民族所保有的價值觀和文化的深刻認同與共同信仰,是民族內部牢固的依賴、信認和彼此合作,并一致為民族共同的最高目標和利益而奮斗的綜合性表現。為什么中華民族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使她能夠歷經磨難而屹立不倒?縱覽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激發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整個民族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信仰,強調民族最高利益和目標,常懷民族的危機意識,注重開放交流,主要決策階層的堅強領導,不同民族間堅持求同存異、互諒互尊,以及制定和完善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和法規,等等。全面理解把握,充分綜合利用好這些因素,將進一步激發全體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以更好地解決當前及今后面臨的內外困境與挑戰。
對民族崇高目標的高度認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最大動力
中華民族血脈相通,民族認同感高,無論身處何處都認可自己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都企盼祖國昌盛富強,都努力維護民族的尊嚴、地位和榮耀。對民族崇高目標和夢想的高度認同和期盼,能極大地激發廣大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廣泛地參與到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從而使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充滿活力。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家與其他優秀知識分子,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沖破重重障礙,毅然回到祖國,為新中國的科學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極大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據有關部門統計,從2008年至2018年間,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年復合增長率為13.9%,同時期留學歸國人數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22.3%;2018年歸國人數有51.9萬人。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國強民富是多少代中華兒女長期奮斗追求的理想和目標。經過四十多年的偉大改革開放,中華民族正穩步地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強國夢”“民族復興夢”必將進一步激發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精神、創新創業精神與團結協作精神。
共同的價值觀、文化和信仰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根基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扎根于中國大地深厚的中華文化、文明和價值觀,傳統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產生出巨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戰斗力。正是這種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使中華民族雖經分離而仍能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統一。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就是因為有崇高的信仰。同時信仰必須是正確的,符合人類共同價值觀及時代歷史發展潮流的;否則,極端和錯誤的信仰會給個人、集體、社會、民族甚至整個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納粹分子,極端宗教分子和極端民族分裂分子就是錯誤信仰的反例。
大眾的共同信仰也是社會制度的基石。西方民族信奉自由,從而形成了思想的自由、個人的自由、市場的自由和自由的制度。東方民族更強調集體的作用,形成了鮮明的東方文化,包括集體主義、群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另一方面,集體主義和集體利益并不排斥個人利益和個性的發揮。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更多地采用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鼓勵支持個體和民營企業的發展,為個人的更充分自由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這些充分說明,正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括的那樣,中華文化及其價值觀亦與民主、自由、市場體制相融相成。
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信仰的形成和發展,不僅需要大眾的自我覺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也必須要依靠有效的法律法規的大力約束。西方社會西方民眾踐行的民主和自由,是建立在高度法治的基礎之上,受相應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和保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法治就沒有民主和自由,亦沒有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社會,個人和企業團體容易喪失信仰,唯利是圖,甚至進行權錢交易,違法違規,嚴重損害社會的公信力、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建立好發展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時有效監督處理各種違法違紀行為,嚴格執法,有法必依;并能進一步匡正社會風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保持憂患意識并善于化危為機是民族凝聚力的激發器
民族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是激發、保持、增強其凝聚力的激發器。居安思危,方能行穩致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危機意識特別是面對重大的社會或民族生存發展危機,更能考驗一個民族的向心力和戰斗力。面對危機,一個民族往往更具凝聚力,更加團結一致,頑強拼搏。新中國所選擇的國歌反復強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就是要不斷提醒國人,不忘國恥,思慮危患,警鐘長鳴。這是先驅先賢們對國人的殷殷忠告。
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遭遇了西方國家的圍堵封鎖,但中國人民不信邪,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建立起了綜合全面的工業體系,發展了有震撼力的國防體系,使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深度危機意識并能防患未然的特殊民族。在中華文化中,包括在中國成語中,有無數語意深刻的危機意識的典故,家喻戶曉,代代相傳,如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對此,中國人民更是“知行合一”。中國人厲行節儉,崇尚物質和金錢的積存,主要來源于這種憂患意識。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老百姓的儲蓄率是最高的,而這也對加快中國全面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務基礎。
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顯著成就。但也要認識到自己與發達國家在人均收入、高科技、高端制造業、創新能力、高等教育等領域的巨大差距和不足。為已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不能過分自信。近一年多來的復雜的國際環境,足夠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在各個領域的實況和自身的薄弱環節,從而激發出中華民族更大危機感、緊迫感、使命感。知恥后勇,知弱圖強,知危后安。
不斷開放交流是民族凝聚力優化提升的重要方式
開放交流能增進族群間的理解和感情,更好地建立信任,并為互利共贏、攜手共進打下堅實基礎,從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對外開放交流能吸取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思想、科技成果,“洋為中用”,豐富并提升中華文化與科技水平。中華民族正是在不斷的開放交流中學習進步、成長壯大的。
而在中國國內,有五十六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雖有爭端、矛盾甚至戰爭,但總體上,密切交往,緊密交流,彼此學習,互通有無。這正是由于民族間開放交流的促進作用。張騫出使西域、文成公主進藏就是民族交往與融合的偉大壯舉。
中國過去四十多年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歷史性進步,得益于偉大的改革開放。開放交流仍是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只有更全面、更多層次、更深入的開放交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代化的經濟體制才能真正確立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才能獲得更大的提高,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主要決策層穩定團結、領導有方是民族凝聚力的堅實保障
偉大領袖,在領導其民族革命和解放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歷史造就了英雄,而英雄引領了人民。在中國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凡是主要決策階層穩定團結、文武兼備、體察民心、注重民意,并且能夠平衡兼顧長遠目標和短期利益的,均治國有術,穩疆有方,使國家民族長治久安;相反則危機四伏,民心渙散,內憂外患不絕。
一個好的領袖或領導集體,在戰爭年代必須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特殊困難時期,例如重大自然災害和疫災時期,足能穩定民心,帶領人民共度時艱,戰勝困難,盡快恢復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在和平與建設時期,能合理科學地規劃與安排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發展,解決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持續優化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
根據一項最近的國際性調查,中國老百姓對政府的滿意度,特別是對政府的執政領導能力,在所調查的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首位。充分說明了中國政府、中國領導人,及其各項政策深得民心。領導人卓越的領導力和號召力,來自于廣大群眾的信任與支持;而這有賴于領導人與民眾心相通、情相連,想人民之想、急人民之急,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擁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的精神。
求同存異、互諒互尊是發展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途徑
一個群體、社會和民族內部總有差異,有不同的習慣習俗,不同的文化或宗教信仰。相互尊重,相互諒解,摒棄異見,是解決矛盾和糾紛,團結和睦,互相幫助,攜手共進的基礎。求同存異,互諒互尊,亦是解決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矛盾和沖突的最基本途徑和有效方法。中華文化講究“和為貴”,以鄰為友。在國際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家,并始終堅持踐行。現代社會更加復雜,人類的發展要抵御各種風險和挑戰,全人類應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世界各國各民族和衷共濟,利相通、情相連、共命運、共發展,應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
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各個民族能夠共存共榮,就是因為大家對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認同,并能相忍為國,互相包容,互補互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患難與共守望相助,充分體現了大家庭的力量和溫暖,從而使其更有吸引力和向心力。國強則各個民族和地區就強。國富才能更多幫助偏遠落后欠發達地區的綜合發展。相信中國的強大富裕必將能更好促進偏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持續穩定和繁榮發展,造福于廣大的人民。
全民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
當一個國家,民族面臨嚴重困難和挑戰時,需要全體人民的同舟共濟,共擔責任。全民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程度的重要標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同時,大眾需有必要的自我犧牲精神,愿意“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正是由于無數先烈英豪真正做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力挽狂瀾,才使中華民族能免于外患,使中華文化延綿不斷。在本次戰“疫”中,中國軍事科學院陳薇團隊不畏危險親臨武漢收集病例樣本,夜以繼日,研制疫苗,并敢冒風險在自己身上試驗,充分體現了崇高的責任擔當和自我犧牲精神。武漢等地的廣大群眾,響應遵守政府的要求,徹底隔離,封市封村封路,展現了中華兒女犧牲小我而有益社會大眾的良好素質和責任擔當,為世人所驚嘆和敬佩。
公民的社會參與和社會責任,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社會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遵循社會倫理,同情關心照顧弱勢群體和個人,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公民廣泛直接參與社會事務,討論解決社會問題和矛盾,是現代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民族凝聚力,來自于大眾對社會、國家、民族面臨問題的充分及時了解,來自于他們的切身感受。鼓勵、支持并積極推動廣大民眾對社會事務的廣泛關注和參與,是增強發展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途徑。這方面可以借鑒一下美國等西方國家,公民廣泛直接參與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討論和解決,特別是發揮各種社區和社團的作用,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穩定發展。
一個廣大公民愿意承擔責任,并樂于奉獻的社會,就是一個有凝聚力、生命力、發展活力的社會。同時,一個廣大民眾主動地參與各種相關社會事務,關心社會問題,積極獻計獻策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和諧穩定、生機盎然的社會。
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和法規是保持民族凝聚力的穩定劑
建立健全完善的適合中國發展條件的各種制度和法規,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穩定發展的制度保障。合適的政治體制、法律體系、社會治理體系是保障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及各方面平衡有序發展的基礎。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在中國悠久的發展歷史中,歷朝歷代,都在不斷探尋治國安邦的方略,總結實施各種人才選拔和培養的機制,探究地方和中央的關系體制,思考穩定軍心民心的策略,研究處理中外關系的基本原則等。歷史充分證明,凡是能夠高瞻遠矚,制定和實施各項政策和戰略時能綜合全面地考慮到當時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因地制宜,因時而變,積極進取,善于統籌,勇于糾錯的朝代,都能夠人心齊泰山移、國興民旺。反之,則會逐步衰亡。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因其歷史文化、社會現實、發展條件的不同,所選擇的各種制度也往往不同。美國建國240多年,其采用的“三權分立”,自由資本主義和自由巿場體制,適合美國的國情,對推動美國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巨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充分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生命力和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需要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大批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其他各種優秀人才的助力。得人才者得天下。為了吸引優秀人才,特別是來自海外的杰出人才,中國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吸引各種人才的制度和政策,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制度環境并切實執行有關政策。
創新創業是推動科技經濟等各方面發展,提高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基本路徑。正是巨大而持久的創新創業精神,推動了美國一直走在世界科技和極大多數新興產業的前沿。中國必須更好地尊重鼓勵支持企業家及其創新創業精神和行動,建立健全制度法規,更好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保護各種專利和其它知識產權,保護私有財產。使民營企業能夠更公平地獲得融資機會,更自由地參與多領域的投資,更有力地參與國內和國際的競爭。企業強則國強,眾多具有實力,國際一流的跨國民營企業的形成和壯大,將是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標志。
時代在轉變,歷史在前進;中國在世界貿易、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在演變,因此,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亦在調整和改變,包括經濟發展的“雙循環”戰略和注重高質量發展等。與之相適應,需要調整、改革生產關系和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建立實施更加公平公正的分配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以史為鑒知興衰。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告訴世人成敗的真諦;歷史是一盞明燈,指引人們少走彎路。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艱辛光輝的歷程,源遠流長的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及無與倫比的強大凝聚力,永遠是中國人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發奮圖強取得勝利的巨大動力。歷史不應該成為包袱,更不應該成為改革創新的阻力和障礙。光陰流逝,世事變遷,特別是中國自身的條件和面對的外部環境今非昔比,因此中國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洞察新形勢,把握新問題,采用新方法,制定新戰略,才能不負使命,不負歷史,不負廣大人民的期盼。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社會如何變遷,中國在發展進程中充分依靠人民群眾不能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實踐不能變,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大眾謀幸福的宗旨不能變。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推動者、踐行者,是形成凝聚力的前提。
未來,中國必須把握時機,審時度勢,因勢而為,牢牢把握世界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破解面臨的各種困局和挑戰,踏實地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并能“有所不為而有所為”,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世界經濟的發展繁榮,為人類的和平事業作出更多貢獻。堅信擁有強大凝聚力的中國人民,定能經各種磨難而不倒,再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輝煌!
(作者為美國洛杉磯西來大學終身教授)
責編/谷漩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