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現代種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搶占全球種業技術制高點,需要全方位實施國家種子安全戰略,加大現代種業科研投入和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營造穩定的種業市場環境,建設國家生物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和國際種業大數據中心。
【關鍵詞】現代種業 技術制高點 糧食安全 【中圖分類號】D627 【文獻標識碼】A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源頭”。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農民說,‘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現代種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國際種業市場寡頭壟斷加劇。全球種業正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國際種業巨頭強強聯合,抱團發展,掀起了新一輪重組浪潮,2015年12月美國最大的兩家化學公司——陶氏化學和杜邦宣布達成平等合并協議,2016年德國農業和化工巨頭拜耳以660億美元收購美國推廣轉基因作物的公司孟山都,2016年瑞士農化巨頭先正達被中國化工集團花費四百多億美元收購。在并購浪潮背后,以種子與農化巨頭強強聯合為特征的金融導向越來越明顯,從種業內并購向行業間整合轉變,國際種子企業巨頭的全球布局呈現快速擴張趨勢。
全球種業“一體化”步伐加快。國際種業市場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走向“一體化”,大型跨國企業既占據歐美發達國家主流市場,又滲透到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市場,并從傳統跨國公司快速轉型為新型商業機構,成為諸如陶氏先鋒、拜耳孟山都等全球資源整合型企業。美國的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作為國際四大跨國糧商,憑借資本優勢和市場經驗,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對上游原料與期貨、中游生產加工與品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控制權,在全球前十大谷物出口國中占據九個。
生物育種技術制高點爭搶激烈。研究表明,以“生物技術+信息化”為特征的第四次種業科技革命,在推動種業研發、生產、經營以及管理等方面產生了深刻變革,現代種業的競爭優勢已轉向研究方式的集約化、規模化以及生物技術的產業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集生物技術、智能化、數字化以及信息化技術為一體的種業跨國集團成功實現了良種的“量身訂制”;另一方面基于基因修飾技術的定向改良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民族種業主權遭受威脅。調研顯示,少數國際種業巨頭試圖控制我國種業市場,當前包括全球種業前十強在內的七十多家國際種子企業涌入我國。其中,美國先鋒公司20余個玉米品種覆蓋我國東北、黃淮海地區,而且這些地區還是我國糧食重要的主產區;山東壽光種植的蔬菜大部分使用的是“洋種子”,本地茄子、辣椒、西紅柿等品種被擠出市場;大豆進口占國內消費總量的80%;轉基因、基因修飾等前沿核心技術掌握在歐美發達國家手里,這對我國種業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現代農業用種需求趨向多元。集綠色安全、優質專用、廣適高產、輕簡高效于一體的品種相對比較稀缺,無法適應居民消費升級、市場多元化的需求以及農業綜合效益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綠色發展理念迫切要求種業發展由產量數量型向綠色效益型轉變、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加快培育抗病抗逆、節水省肥、輕簡高效的資源節約型品種。農業供給側改革也要求由增產導向轉變為提質導向,由注重從糧食作物向糧經飼作物并重尤其是特色作物轉變,做好“特”字文章,打造“金字招牌”。堅守糧食安全底線,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要求將種子緊緊攥在自己手里,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加快構建國家現代種業體系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現代種業發展,在種子管理法律法規、種業科技創新與管理體制改革、現代種業提升工程以及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為我國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基礎。
2011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該文件以科技創新體制、管理體制改革為核心內容,并明確了“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定位,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推動了科研單位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權益比例改革、良種聯合攻關、品種綠色通道等政策不斷落地。
自2016年實施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來,我國對植物新品種保護上升到法律層面,推動了種業頂層制度設計進一步完善,種業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健全,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而且正在加快步伐構建國家現代種業體系。
2018年,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圍繞種植業、畜牧業、漁業三大產業進行布局,投資聚焦育種創新、資源保護、種子基地、品種檢測等領域,現代種業發展基礎穩步夯實。2018年8月,財政部等部門共同印發了《關于將三大糧食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目錄有關事項的通知》,支持現代種業發展。
2019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該文件提出開展系統收集保護,實現應保盡保;強化鑒定評價,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保護體系,提升保護能力;推進開發利用,提升種業競爭力;完善政策支持,強化基礎保障;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管理責任。
多措并舉搶占全球種業技術制高點
第一,全方位實施國家種子安全戰略。從國家戰略層面聚焦我國種質資源保護和研究,進行長期穩定投入。加強國家間的農作物種業合作交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育種專家,加大對種質資源地保護和引進力度。同時在國家層面加強對玉米、大豆等轉基因技術影響的綜合評價以及加快相關育種步伐,打破跨國公司壟斷轉基因種子的局面。打好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組合拳,全力打造我國種業“航空母艦”集群。
第二,加大對現代種業的科研投入和科技創新力度。加大基礎科研投入,圍繞國家重點農業科技創新實驗室,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動增產增效、防災減災和現代育種等重大技術研發盡快取得新的突破。通過項目合作促進區域間、行業間現代種業科技企業聯合攻關,尤其是要強化現代種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通過現代種業科技企業的廣泛參與,不斷增強現代種業科技創新活力。在育種結構上,科技攻關要聚焦三大主糧(水稻、玉米、小麥),加快選育抗災強及產量高的新品系,同時保證種子專利的合理收益。
第三,加快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按照《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聚焦育種創新、資源保護、良種繁育、測試評價等,進一步加快工程建設,在種業自主創新、良種綜合生產、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四,營造穩定的種業市場環境。突出發展現代化種業,構建強有力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種子企業的健康發展需要穩定的市場環境,需要構建統一、高效的農作物種業監管、執法體系。此外,政府還應加強對國內種子的市場監管力度,提高國外種子的準入門檻和技術壁壘。
第五,建設國家生物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以生物育種前沿技術為主攻方向,在全國分區域打造一批創新資源集聚、組織運行開放、治理結構多元的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涵蓋國家種業安全戰略發展中心、“一帶一路”種業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國際生物種業技術交流中心等分中心,構建基因修飾、生物合成、智能化育種核心技術集成體系,推動種質創制、品種培育、技術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創制一批戰略性重大新基因、新材料、新品系。
第六,建設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和國際種業大數據中心。在全國種質資源優勢區域試點建設“一中樞、兩平臺、三基地”,“一中樞”即企業總部基地中樞,“兩平臺”為國家分子育種研發平臺和質量檢測管控平臺,“三基地”是種業原始創新基地、加工與出口貿易基地、育繁推服一體化示范基地。引進一批企業總部,培育一批產值過億種企,推動優勢企業“走出去”,打造人才向往與企業青睞的現代種業投資創業園區、引領全球的原始創新現代種業園區以及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現代種業交流合作園區。同時,充分依靠試點地區在全國計算機領域的優勢,建立國際種業大數據中心,在表型數據處理、育種技術創新以及種業市場分析等方面建成國際一流的種業大數據中心。
(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責編/謝帥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