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
數字化新技術賦能提升線上運營能力
訂單已排滿,產能跟不上,眼看產品交付要逾期。就在寧波浩渤金屬表面處理公司負責人任楊犯難的關頭,當地科技局主動對接,寧波光機電中心專家組對車間每條生產線進行優化改造。“不僅節省了50萬元的企業投入,還滿足了企業擴產能的需求。”寧波成果轉化中心主任馬驥說,截至4月2日,已發動上百家科創平臺,為近3000家中小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檢測等科技服務,幫助達產增產。
“中小微企業面廣量大,與經濟社會基本面關系密切。中小微企業穩,經濟社會就穩。”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繆榮說,中小微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對“六保”任務中的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中央已出臺一系列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對沖疫情影響,為中小微企業輸血。在繆榮看來,目前的針對性改革舉措主要集中在財稅金融、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和數字化新技術賦能等三方面。
工信部日前為推動中小微企業線上運營專門出臺方案:一方面,鼓勵大企業開放線上平臺,帶動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另一方面,支持其開展數字化轉型,提升線上運營能力,培育新商業模式。“中小企業政策庫和政策落實督查平臺的搭建,為提升政策獲取和落實水平起到積極作用,得到了企業的廣泛認同。”繆榮說。
政策普惠,還看落實。繆榮表示,近期一些措施不少是短期的、應急的,實行一段時間后有必要進行評估。對效果明顯的,應考慮向常態化轉變,推動中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此外,要有一攬子考慮和安排,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大制定財稅金融及產業政策主導部門的協調力度,握指成拳更好釋放政策效能。
(本報記者韓鑫)
5
促進基本民生
密切關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早預警早干預
疫情直接影響居民收入,再疊加物價上漲因素,對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加大保障力度十分緊要。今年3月到6月,每月價格臨時補貼標準提高1倍發放。在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已有的保障對象基礎上,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領取失業補助金人員也納入保障范圍,將新增惠及800多萬人。
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就業,收入下降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城鄉居民,遼寧大連密切監控,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低保。“簡化低保審核審批流程,靈活開展入戶調查,當月審批、當月發放。”大連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一季度累計發放低保金約8544萬元,近6萬名低保對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推出低保“單人保”政策、低保漸退政策、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近年來,基本民生保障領域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南京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閩鋼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災害救助、醫療救助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有效發揮了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
“短期看,要建立低保和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實現早預警、早干預。”林閩鋼說,如密切關注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狀況,收集相關信息建立數據庫,有針對性開展摸排核查。同時,要創新救助方式,積極發展社會救助服務,探索“一戶一策”救助方案和賦能方案等。
長遠看,要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實現弱有所扶。如采取“收入+多維”的救助對象認定標準,擴大救助范圍;探索解決相對貧困幫扶措施,建立低收入家庭生活負擔減免制度等;同時,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相對貧困治理與鄉村振興在規劃布局和產業發展等層面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本報記者李昌禹)
6
促進脫貧攻堅
戰疫又戰貧,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農戶增收
“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是現階段重點工作。”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師大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說。
據不完全統計,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先后聯合出臺了10多份文件,從健康扶貧、定點扶貧、駐村幫扶、就業扶貧、光伏扶貧、消費扶貧、小額信貸等領域入手,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農戶增收。
“外出勞動是貧困人口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脫貧的有效路徑。”張琦表示,要充分保障貧困地區外出勞動力的返崗就業。各地政府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動態掌握貧困戶健康狀況及就業現狀,積極聯系企業,盡快提供貧困戶復工信息,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幫扶。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唐麗霞表示,電商銷售將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建議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培養能夠從事在線銷售的新型農民,培訓扶貧產品生產、經營和品牌建設的合作社也非常必要。
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倒計時,原本就有一些硬骨頭要啃,還要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各地集中力量提升扶貧工作效率。
河南洛陽上線智慧扶貧信息系統,實現政策落實、問題整改、返貧監測云調度。系統可靈活配置問卷、自由選擇調查范圍,適時自動生成村級政策落實一覽表、各類人員花名冊、重要指標監控等數據。
江西遂川近日建立“遇困即扶”機制。啟動應急救助和專項幫扶,不等遇困群眾致貧返貧再補救。對象認定既要從嚴把關,又要簡化程序,對因遭遇突發情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可按應急程序認定。
(本報記者 常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