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政策解讀 > 正文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精準作為

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國內外專家預計此次疫情的影響可能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為對沖疫情影響,各國普遍加大了宏觀政策調節力度。G20特別峰會聲明,成員國向全球注入超過5萬億美元資金。歐元區國家正在醞釀達5000億歐元的刺激方案,而在此之前,一些國家已經發布相關政策,如德國于3月23日出臺了規模達7500億歐元的經濟紓困計劃。我國財政政策的推出也經歷了多個階段。2月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根據中央部署,我國財政政策持續加力,截至3月下旬,各級財政安排疫情防控資金超過1210億元,計劃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3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要求,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決定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

比照國際經驗,通過提高赤字率等三措并舉,我國新增財政支出規模應該不低。在支出方向上,市場預期,新增財政資金除了可能用于補充政策性金融機構資本金、引導加大對中小企業流動性扶持,補充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托底外,余下大部分應為項目支出。同時,在對項目支出方向上尚未形成共識。爭論的背后,是對“更加積極有為”的內涵的理解,存在差異。綜合我們前期在《管理世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想法:

“更加積極有為”的內涵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起,我國已連續12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過,從政策著力點看,不同階段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心不同。早期,側重通過擴大支出實施總需求管理,黨的十八大后,致力于通過支出結構調整和大規模“減稅降費”,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疫情發生后,我國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直至提出提高赤字率等三項舉措。毋庸置疑,“更加積極有為”包括擴大支出規模進行總需求管理的含義,但若放在較長的歷史視野來看,政策既是立足當前的應急之策,也是著眼長遠的奠基之作。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并從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等多個維度作出具體部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于實現路徑,201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一個表述:“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此外,2018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提出,“要以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為關鍵點和突破口,推動財政資金聚力增效,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從以上規定和要求看,“更加積極有為”融合了支出擴張和結構性改革兩重規定性。一方面,要更好支持活企業、擴內需、穩就業、助脫貧等,另一方面,要為長遠發展形成良好物質和非物質資產,概括來講,就是要在支出擴張過程中,始終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推動治理水平攀升。

應精準著力的方向

積極財政政策著力的方向,要在疫情帶來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結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確定。短期看,疫情導致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生存壓力加大,次生風險累積。中長期看,疫情更是暴露了經濟社會治理中的一些短板和不足。聚焦上述短板和不足,對新增項目支出,我們建議明確以補短板為重心,有進有退、有保有壓,以更大的結構性改革力度,統籌應對疫情沖擊和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疫情暴露的短板和不足包括: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不足、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低、區域經濟格局不合理、城鄉結構持續失衡、青年群體責任與活力不匹配、社區治理基礎薄弱等。

補短板有兼顧長短期的復合功效。首先,補短板是擴內需的重要方式。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資源配置,發展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產業和領域(如新基建、夯實社區治理基礎),一方面有助于直接增加投資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通過提高收入、通過產業升級推動消費升級,帶動增加最終需求。其次,補短板是惠民生的重要途徑。人民對美好生活(如生命健康、優質教育、高品質社區生活環境)的需求,多集中在民生領域,補這些短板,是增強居民獲得感的有效途徑。再有,補短板是調結構的重要渠道。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先進制造業發展不足;發達地區引領力不夠,城鎮化質量不高、對城鄉融合貢獻低;青年群體責任心、消費及創新能力強,但壓力大、負擔重,改進這些不足,是調結構的體現。

積極財政政策補短板聚焦的主要方向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要加大關鍵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從防控過程看,制約我國疫情防控的突出短板有兩點。首先是醫療資源不足,這與我國公共衛生投入總體偏低、支出結構不合理有關。新增財政支出應進一步支持提升衛生防疫的作用,結合分級診療改革方向,科學布局并加大醫院、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和診所投入,高水平建設醫護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醫護人員培養和科學研究。其次是科學和人文素養欠缺,助推了危機的發生和擴散,增加了防控成本。一方面,要在科學調整學科結構的基礎上,支持進一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普及率,優化本碩博學生比例;另一方面,支持著力選拔組建專門隊伍,采用多種渠道,持續開展科學和人文知識普及。

二要著眼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疫情防控也是對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的一次大考。疫情初期,防護、檢驗和救治用品匱乏,物資流通受阻、調配能力不足,極大制約防控進展和生產生活。疫情在全球擴散后,部分國家對糧食等農產品限制出口,石油等能源市場劇烈波動,我國面臨汽車、機械設備、發動機等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斷供風險。財政政策要汲取經驗教訓,抓住關鍵環節,確保產業鏈安全可控。一方面,系統梳理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該退的退;另一方面,發揮制度優勢,積極地進。重點是加大高標準基本農田和水利建設投入,確保農業安全;提高油氣管線建設、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儲備投入,降低用能成本;增強對“卡脖子”技術和行業的支持;完善財政貼息和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倉儲物流等行業發展,提升物質儲存和調配能力。

三要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格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據此應一方面集中力量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經濟圈建設,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另一方面,加強鐵路、機場、港口等區域樞紐城市的扶持,發揮其接入中心、輻射腹地的作用。著重加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城際鐵路、高等級公路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連接區域樞紐城市間的交通基礎設施密度,暢通區域間聯系。新發布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明確,加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獎補力度,加大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與吸納落戶數量掛鉤力度;未來還可進一步采取擴圍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調減人口輸出地財政供養人口和編制總量、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等措施,推動城市更好服務、反哺農村。

四要聚焦釋放青年群體活力。疫情防控展示了新時代青年群體的責任和擔當,一線醫護人員、基層社區工作者、廣大志愿者,相當一部分是青年人。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作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這一群體對信息公開透明的要求很高。他們還是消費的主力和創新創業的主體,但壓力大、負擔重。財政政策要在更好解決他們問題的基礎上,發揮更大作用。切實減輕他們生活負擔,積極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推動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創新、確保社會穩定。

五要著力夯實社區治理基礎。疫情防控經驗表明,社區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但我國目前社區治理基礎與定位不符。未來應著重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服務設施供給。各級財政應配合有關部門,高標準制定地方公共服務供給標準體系,支持新社區充分規劃、老舊小區通過改造騰出空間,加快社區醫療、養老、學校、菜市場、餐飲等生活服務設施布局,融合物聯網技術,高質量建設社區綜合治理信息平臺。日前,財政部已明確表示,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投向增加老舊小區改造領域,各地宜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二是加快完善社區工作者隊伍。按照社區功能新定位,積極支持各大中城市開展社區工作者專項招聘、加大志愿者招募和培訓,在推動穩就業的同時,充實完善社區工作者隊伍,夯實國家治理微觀基礎。

相應的機制保障

一是做實做細以人民為中心的實現方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財政政策補短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特別要做到:哪里是短板,多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補短板的過程,充分吸收社會公眾的參與;補短板的效果怎么樣,要經人民來檢驗。

二要做深做透預算管理。主要開展兩項工作。一是在依法定程序進行常規的預算編制、審批和調整之外,把新增財政支出,再單獨列示出來,或如有些專家建議的,形成專門預算。明確支出功能分類、資金撥付地區、項目及其金額等,引導市場預期,加大規范和約束、確保財政支出方向符合政策導向和社會期待。二是深入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一方面,通過收入預算績效管理,確保減稅降費政策落實,防止征收過頭稅和出現稅降費升的“蹺蹺板”現象,同時推動財政收入高質量增長,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提供堅強財力保障。另一方面,通過對重大政策和支出項目績效的評估評價,形成持續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強大壓力,推動提升財政支出效果。

三要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增強政府采購和財政性投資項目招投標的競爭性,通過競爭驅動創新。提高政府采購和項目招投標的包容性,鼓勵采用優先采購、預留份額、聯合競標等方式,加大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個體戶的參與度,讓政策惠及更大群體,為經濟長期發展保留和培育新動能。確保公共服務供給多元化,政府提供和市場提供并舉,通過比較推動提高供給效率。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積極財政政策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