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開局之年。黨中央要求,2023年經濟工作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觀察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中的相關內容,積極財政政策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力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需要,服務于促進經濟社會加快恢復需要,服務于民生需要,為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保持必要的支持強度,財政收支規模創歷史新高。預算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1.7萬億元,支出預算支出達到27.5萬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6.7%和5.6%。如果從“四本賬”的情況看,2023年全口徑的政府收入為41.01萬億元,支出為49.45萬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這表明,2023年財政部門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擴張特征明顯,支出強度較大,以支持疫后經濟社會的全面恢復,促使經濟運行早日重新回到正常軌道。從相對比值上看,以“四本賬”計算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為33%,保持在歷年的正常水平。這表明,2023年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并不是以增加企業和居民稅收負擔為代價的,而主要是通過統籌赤字、專項債、財政貼息為主的各類財政工具來籌集資金,主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創新政策工具來支持支出規模的擴張。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經濟社會面臨著國內需求不足、預期不穩、一些地方財政收支壓力較大等問題,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財政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線,持續優化支出結構,一方面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投入,另一方面嚴肅財經紀律,嚴格控制各類非必要性支出。一是加力促使國內需求恢復。針對當前居民需求不足方面,2023年財政加大了對流通保供體系建設、貨運樞紐補鏈、縣域商業建設、外貿新業態、自貿區建設等方面的支出,補齊加強各類消費基礎設施,為消費回暖、升級創造條件。二是加大了對促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保障國家糧食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支出。2023年科學技術支出增加3.8%,糧食物資儲備支出增加13.6%,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上調到133億元。三是始終突出民生這個重點,持續加大資金支持。2023年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健康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5.3%、14.3%和8.8%,仍然高居“支出榜”中前三名。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等多項專項資金、財政補貼標準均有一定比例的增長。四是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增加到13萬億元。受此前疫情及其房地產市場變化的影響,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有所減少、支出有所增加,財政持續緊運行的狀況比較突出。為了保證地方政府的正常履職需要和經濟社會的大局穩定,2023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對地方政府的財力支持和保障力度,共同事權轉移支付、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三項合計達到13.9萬億元,占當年中央財政支出的72.4%,為地方做好“三保”工作、加快鞏固經濟社會恢復向好勢頭提供了較好的財力保障。五是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嚴肅財經紀律。結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央國家機關將一律精減5%的編制,相應支出同步縮減。一般性公共支出已經過多年壓減,2023年保持不增加的趨勢。嚴肅財經紀律,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繼續強化“三公”經費管理。不該上的項目一個不上,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將節約出來的資金用于改革發展更加急需的方面。
提高與經濟社會的適配性,深化財政改革永遠在路上。2023年財政持續深化改革,向全面建成現代財政制度持續發力。一是規模性減稅降費政策轉向更加注重精準性和針對性。受疫情影響,2022年我國宏觀稅負已下降到13.8%,財政緊運行的壓力較大。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前廣大企業對于政府的需求已經從前幾年的減稅降費改變為經濟社會持續向好的期盼,改變為對穩定的、可預期的生產經營環境的強烈渴望。為此,2023年的稅費政策進行了因時應勢地調整,一方面該延續的延續,繼續保持對小微民營企業的大部分稅費優惠政策,強化年度間政策銜接,防止出現政策斷檔或急轉彎,為中小民營企業加快回血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另一方面該優化的優化,突出重點支持對象,加大對制造業、科技、糧食能源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同時繼續優化我國稅收制度,加快推進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相關改革,進一步增強稅收制度與快速變化的經濟社會格局之間的產業適配性。二是進一步健全現代預算管理制度。通過多年努力,我國現代預算制度已基本建成。在此基礎上,2023年將進一步提高預算管理的廣度,將規范的預算管理制度擴大到政府收支的全過程。大力推進支出標準體系建設及其動態優化調整,提高預算管理的精度。實施全面績效管理,切實做到花錢必有效、無效必問責。三是深化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省以下政府間財政關系,建立健全權責配置更為合理、收入劃分更加規范、財力分布相對均衡、基層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財政體制。
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保持財政可持續。一般而言,衡量財政可持續的主要指標有兩個:一個是赤字率,一個是債務率。過去五年,我國財政赤字率總體上保持在3%的安全線內。2023年我國財政赤字率繼續按3%安排,較2022年的2.8%只增加了0.2個百分點,與此相應的5100億元的債務全部由中央財政承擔。從債務率上看,2022年我國各類政府債務的總規模為60.65萬億元,負債率在51%,保持在60%的國際公認安全線以內。另外,為支持經濟增長,2023年擬新增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務3.8萬億元,雖較去年略有上升,但增幅不大、安全可控。這些資金將主要用于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投入,重點積極支持科技攻關、鄉村振興、區域重大戰略、教育、基本民生、綠色發展等領域。與此同時,2023年將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放在突出位置,對一些可能出險的區域和領域提前做好監測預警,優化資金調度,努力將風險消弭在初期,維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