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是現代化所需,是老百姓所盼,也是一個復雜的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過程,需要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雙向互動、一體提升。鄉村振興絕非在短期內“一蹴而就”,一些地方出現的鄉村振興“樣板化”現象需引起重視,謹防公共資源浪費,避免激化城鄉基層治理矛盾。
鄉村振興“樣板化”讓城鄉融合之路“跑偏”
城鎮化是一個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過程,需要城市產業發展吸納農民就業,城市社會保障福利待遇保證農民更好融入城市,這樣才能逐漸解決好“人的城市化”問題,從而實現土地集約高效產出,提高生產效率,拉動經濟增長。鄉村振興戰略引領城鎮化,需要城鄉之間人員、資金和資源雙向自由流動,即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時提升。從人員流動來說,也應是“該城鎮化的城鎮化,想留農村的能夠留在農村”。但在實際鄉村振興發展中,個別地方出現了“樣板化”現象。
在一些地方調研中我們發現,在各種政績沖動的刺激下,形式化的鄉村振興悄然而起,產生了一些“樣板化”現象,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人為城鎮化運動中的“農村社區”樣板化。二是新農村建設中的“美麗鄉村”樣板化。先進的樣板可以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但追求“樣板化”的發展模式,背后卻隱藏著扭曲的政績觀和危險的發展隱患,必須得到重視與防范。
“運動式城鎮化”,主要表現為大規模、運動式的“趕”農民集中居住,興建大量“樣板化”的農村社區,即把原來五、六個,甚至八、九個村的村民,集中集聚在靠近城鎮的農村社區,而把原來農民的房屋拆掉,宅基地復墾整理為耕地,由此節約出大量“建設用地”,并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這一土地交易機制,實現縣、鄉鎮兩級“土地財政”的大幅增長。這便是各地基層政府普遍開展的新型城鎮化的“樣板”,越是經濟發達、越是土地需求強烈的地方,“樣板化”的城鎮化開展得越是猛烈。
鄉村振興中的“美麗鄉村”建設,同樣是一個現代化發展后的產物,需要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聯動互動”:先要保證農民真正融入城市,保證其在城市有穩定的就業、收入、住房和社會保障。在此基礎上,農村人口大幅減少,農村土地高效流轉,提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支撐留在農村的職業農民安居樂業。最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自愿的“雙向流動”的歷史性過程,城、鄉之間人員和資源進一步實現自由流動,達到城、鄉之間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平衡后,才可以建成所謂的“美麗鄉村”。
然而,現在一些基層政府,人為地“樣板化”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每個縣、每個鄉鎮,都有幾個“示范村”,每年投資幾百萬到幾千萬不等,一般靠近城鎮邊上,或靠近交通要道,用于各級檢查和參觀學習。但是這些所謂的“美麗鄉村”,不是人口自然集聚的結果,由于沒有產業支撐,不能留住青壯年,“美麗鄉村”中還是空空蕩蕩,只能看見一些老弱婦幼。這便是“美麗鄉村”的“樣板化”,愈往中西部鄉村走,愈能看到“美麗鄉村”的“空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