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產銷一體化的邏輯連貫思考,“內容為王”與“流量為王”并不矛盾,精品加上高水平的推廣有望實現投資價值的最大化,給全社會帶來更多的滿足感。這種“內容為王”、兼顧流量的模式需要制度保障。政府需要約束那些追逐非理性利益的流量操縱行為。理性的“流量為王”的運營思路并不值得非議,但是“流量為王”一旦上升到“唯流量論”,就應該適度降溫。
【關鍵詞】“內容為王” “流量為王” 制度保障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為王”是1996年比爾·蓋茨一篇文章的題目,文中展望了內容之于網絡的巨大商業前景。“流量為王”雖不是名家的理論,但卻指出了網站的生存之道。理性的“流量為王”的運營思路并不值得非議,操作層面各有各的策略。理論上,精品可以創造高流量,而流量分析又可以反過來為精品創作提供借鑒,二者互相促進。理想的資源配置模式是:生產階段“內容為王”,銷售階段“流量為王”。“內容為王”,實際上是站在供給的角度來講的,其實質是優質的供給能創造自己的需求。較大規模的優質作品通過征服觀眾贏得票房、收視率和流量,取得好的經濟、文化與社會效益,就是通常所指的“內容為王”。
近來,在網絡播放平臺的經營實踐中,又總結出了“流量為王”的經驗,強調了消費者在市場建構中的極端重要性,以及消費規模、消費增量和消費偏好在市場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但是,“流量為王”一旦上升到“唯流量論”,就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影響和爭議。
“流量為王”的內在必然性與外在寬容性
“流量為王”顯然是從消費端出發的,是需求決定論的現實反應。有了點擊,才有流量。有了票房、收視率和流量,才能取得回報,而最大的流量就蘊含著最高的回報,就可能實現最大的投資價值和收益。流量的強勢代表市場的強勢和作品受歡迎的程度,是作品成功的標志。因此,在需求側做文章,在內容既定的前提下把需求的功課做足,把一部作品的上市做成一次盛大的促銷活動,把各種潛在的需求都激發出來,以最大的投入、最富有創意的營銷策略動員目標市場,爭取人人購買,實現最大化的銷售,創造流量的王者,就是“流量為王”的基本路徑。
“流量為王”,必然要爭取最多的消費者,才能使流量最大化,這里就有一個如何爭取消費者,如何創造流量的問題。消費者的心理多種多樣,需求各有不同,要使廣大的消費者聚焦到某一個作品,就要求作品本身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特別是包攬絕大多數觀眾需求的潛質;同時還必須在推廣上下足功夫,做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就需要夾雜一些炒作,需要相當規模的市場投入。這種做法本身無可厚非,讓一個產品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原本就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是市場經濟的自然屬性之一。如果站在受眾的角度來講,消費需求能得到投資人的充分關注,也是有益的事情,值得肯定。理論上也可以這么認為:最高的票房,最高的收視率,最大的流量,反映出的是最嚴重的稀缺,是對市場最大期盼的有效呼應。正是因為有需求,所以才有流量。因此,流量指標并沒有錯。
流量信息的不可或缺性。好的內容并不一定就必然伴隨高流量。再好的內容也需要推廣,也需要讓目標消費群了解,也需要為之解囊的消費者。唯有把市場發現價值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才能讓更多豐富多彩的節目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才能讓更廣大的觀眾受益。只要不是刻意歪曲事實的推廣,只要不是過多增加內容生產者負擔的推廣,就可以被視為理性的經濟行為,行政就沒有必要過多干預。事實上,流量、收視率和票房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投資者不可能不關心它,不可能不參考它。
“流量為王”具有受眾基礎。在市場經濟時代,受眾盡可以享受自己喜愛的作品,并不會完全被榜單牽著鼻子走。許多觀眾不是為“流量”和“率”而來的。受眾的需求本來千差萬別,有的人喜歡正義戰勝邪惡,有的人喜歡受教益,有的人只是圖個放松,需求各不相同。但是面對導向強烈的流量宣傳,受眾是可能被左右的。事實上,許多人對于看什么不看什么是不太在乎的,并沒有什么立場和原則問題。如果某種流量信息釋放較多,處于搖擺狀態的受眾也能勉強接受本不偏好的題材和內容。正是因為深知受眾的搖擺性,才有了流量推廣的操作空間。
流量指標具有兩面性,科學地看待流量需要引入辯證法則
數據的可依賴度。藝術作品的生產周期和進入市場的時間往往在半年以上,如果以排行榜的數據作為生產計劃的指導,半年之后如果風向大變,投資者有可能血本無歸。觀眾的需求千變萬化,同一個觀眾在不同時期的想法都不一樣,機械地照搬收視數據,會給投資帶來風險。倘若數據并不完全真實,則貽害更大。統計學上,平臺播放的作品數量有限,取樣是否正確,樣品是不是充分都值得細究,由此產生的流量信息也不一定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意義。即便一個節目的收視率高達驚人的10%,那另外的90%呢?就像某支股票某天漲幅居前,它不一定是最有價值的股票,也不一定代表全部股民都會去買同一支股票,只是說明后面有人在推動而已。
藝術作品市場表現的不確定性。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這樣一個可以重復的結論,即收視率能夠準確地指導投資。某個時段的收視率與未來項目投資收益率之間的數學關系,某個時段的收視率與未來項目投資風險系數之間的關系,或許還需要大數據來分析。即便有分析結果,也只能作為參考?;蛟S,一個數量經濟分析模型能夠指導一部作品獲得平均的收益率,但是卻無法清楚地預見最高的收視率、最大的流量和最可觀的經濟效益之所在。藝術市場是否遵從數學規律,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命題。
人們希望流量信息能夠準確地反映作品的質量和受眾的需求,這是一個理想境界。但是,流量指標具有兩面性,好的一面是可以指導創作,不好的一面是刻意炒作與誤導??茖W地看待流量,則需要引入辯證法則。高流量是強需求的指針,可以供選題借鑒,令同類題材和替代產品獲益,這是好事。但是,流量指標一旦被誤讀,就會導致題材雷同,重復投資,資源浪費。清宮劇、抗日劇和諜戰劇的發展軌跡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數據指標對同類作品有“欺凌效應”
任何好的東西都逃不過邊際遞減的自然法則。一旦需求被滿足了,甚至飽和了,新的消費就要走下坡路。流行作品的時效性迫使追隨者加快生產進度,要爭取在邊際遞增、熱度尚存的時段讓作品上市,這就要搶時間,就難免以質量換時效,靜不下心來細細琢磨,原本細致的精品計劃也只能改頭換面,甚至面目全非,不得已降低作品的質量,甚至粗制濫造,草草收場,其結果是作品水平的降低,最終吃虧的還是消費者。同時,出于競爭的需要,就必然要制造差異化,在內容上就必須出新出奇,甚至出格。
流量指標也有“惡”的一面,就是對同類作品的“欺凌效應”。迅速躥升的流量可能會產生黑洞般的吸納效應,分流掉流量低的作品的受眾,導致后者的受眾損失與經濟利益損失?,F實世界中,市場上領先指標的號召力不可低估,有時就像一股黑旋風,可以刮起很大的風浪,令人頭暈目眩,在把資源瘋狂卷入自身的同時,也導致了競爭對手的投資損失。為了資金安全,投資者就必須讓自己成為旋風,讓對手成為被害者,讓令人敬畏的流量成為自己獲利的工具。
作為統計數據的流量指標,一旦被作為市場指向的“公器”,其價值的維護就取決于其中立的程度即獨立性。但是,流量指標作為市場的產物,身處市場經濟環境之中,很難“一塵不染”。從謀利的角度講,指標本身就可以成為被操控的工具,成為獲利的捷徑。標桿性的流量指標發行方會去努力爭取,所有參與市場操作的人都不會漠視,榜首之戰就會成為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榜單之后就可能伸著許許多多使勁推動的手。流量指標一旦成為了營銷工具,并且有利可圖,幕后就有可能被操縱,就像搜索軟件下的排行榜一樣。如此一來,出品人既要把關內容,又要考慮榜單;終端銷售呢,預算中不得不增加打榜這一項,為此,面對有限的投資,他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壓低版權購買的價格,把空間留給推廣和打榜;二是把精力和資源分流到平臺,爭取漂亮的收視數據,讓領先的數據成為廣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過來爭取更多的流量,從而產生流量刺激的正循環正強化效應……流量指標出現以前,這個現象并不存在,也不是供給方需要關心的?,F在既然有了排行,內容制作的大錢都投了,吸引人眼球的榜單也就不能落后,否則不是前功盡棄嗎?
投資內容更可靠,“王后”與“王”搭配才成其勢
在市場動態變化的反應方面,流量確實是一個敏感的指標,投資于高質量的作品,出精品,走“內容為王”的道路,還是比較安全的。好的作品就像不容易腐敗變質的商品,保存時間長,邊際效益持續期也長,長尾效應可以期待。從變化跳躍的流量指標到實實在在的質量精品,誰的保值期更長,已是一目了然,這大概是通常所指的“內容為王”的另一種詮釋——好的內容對投資者更安全,就像名牌車更保值一樣。從優秀作品的長尾效應來看,還是內容更加重要。
“王”的內容。雖然“內容為王”早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當個王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不能以一二部作品的成功就大呼王者歸來,就認為是“內容為王”的理想境界實現了。理論上,從一個完整的市場來看,所謂的“內容為王”,應該包含著三層意思,即最大化的內容規模,最合理的內容結構和最高質量的作品,沒有足夠作品規模的王是孤獨的王,沒有合理的內容結構的王是跛腳的王,不是高質量的代表者的王將是受人詬病的王,唯有規模、結構和質量的整體高水平,才能配得上“王”的稱號。
內容是流量的王牌。隨著影視產業的日益發展,內容供應的日漸豐富,生產過剩也是有可能的,行業內部的競爭必然發展為生產要素競爭、品牌競爭、內容競爭、渠道競爭和目標市場競爭的多重競爭態勢。最佳的內容是否由最好的品牌制作與推廣,是否進入最強的發行渠道,是否讓最廣泛的觀眾群看到,這其中的影響因素很多,宣傳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光有廣告造勢沒有內容難以服眾,也難以為繼。炒作所依托的還是王者一統天下的內容,內容才是堅實的市場基礎,內容才是精彩紛呈的影視世界中最后的決定者與王牌。
“王后”與“王”搭配才成其勢。顯而易見,沒有內容征服受眾哪有流量?流量的地位相對于內容,就只能是“王后”了。“王后”的影響取決于“王”的勢力,但是也可以輔佐“王”,提醒“王”,讓“王”更加成功。僅僅有“王”而沒有“王后”是不健全的,只管生產不顧消費那不是市場經濟的做法,把內容做到無窮大而市場為零的做法是不尊重觀眾的,也不是為民的,現實中也是行不通的。唯有“王”與“王后”有機搭配,兼顧流量的做法才是切實可行的。
內容與流量的兼顧及制度保障
要維護一個好的創作環境,讓投資者安安心心把作品搞好,甚至做到十年磨一劍,那市場就不能那么吵鬧,就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讓創作者和投資人把高質量的作品孵化出來,讓作為消費者的觀眾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流量信息管理的“度”。現在影視產業的投資動不動就是以千萬和億計算,投資人也是非常精明的,決策程序也是非??茖W的,投資者不可能盲目跟風,人們還是傾向于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放一步說,那些被“誤導”的投資者本身可能就是有意為之,而不是抵抗力弱的犧牲品,他們只不過是自己拿不出過硬的作品來,不得不投機取巧進行模仿,反正盈虧自己都認了。所以,行政對流量信息的干預不宜過深、過強、過寬,建立風險提示機制就基本可以了,這是一個度。
監管對象與自律。不難推測,即便今日的榜單是免費的、是清廉的、是純粹的統計數據,是市場的真實反映,也難免將來被商業化,被經濟利益扭曲。統計數字不能成為市場的噪聲,不能成為市場秩序的破壞者。必須打擊利用虛假流量、票房和收視率信息欺騙、誤導投資者和觀眾的人和企業,處罰惡意操縱和歪曲、編造流量、票房和收視率信息的行為。必須完善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保持流量、收視率和票房統計信息的準確、全面與透明,引導各類播放平臺的自覺與自律。
“內容為王”,兼顧流量是市場經濟環境下影視網絡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選擇,二者不可偏廢。信息管理方面,作品的取樣、流量信息的公布,還是需要中立方的參與,需要增加統計信息的準確性、公正性以及透明度,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共同監督,科學管理,長期觀察影視網絡市場的信息反饋與信息公開,這需要專業機構去落實。唯有如此,才能為內容的生產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讓廣大的受眾看得到、看得起他們需要的作品,影視和網絡內容產業才可能健康快速持續地發展下去。
(作者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喻文益:《管理分析學》(第二版·知識經濟版),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
責編/胡秀文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