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路徑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國際環境,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入強大動力,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部署,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綱領性文件。
《決定》提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決定》對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市場體系等11個方面作出周密部署,提出具體措施。
2003年以后,改革繼續推進,取得積極進展。如2005年起,啟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2006年起在全國范圍全面取消農業稅,等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頂層設計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與之前幾次三中全會作出的都是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不同,這一《決定》是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表明,經過近40年改革發展,改革需要從主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擴展到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改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最大亮點是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對20多年來沿用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提法的繼承和發展。為什么要作這種發展呢?第一,新提法更加確切和鮮明地反映了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支配作用,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即價值規律的內在要求。第二,強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意味著凡是依靠市場機制能夠帶來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會損害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都要交給市場。市場機制這只無形的手,促使各個市場主體遵從市場規則開展公平競爭,通過優勝劣汰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這正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有很好的條件使價值規律的作用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從而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第三,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意味著不重視政府作用,而是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進而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處于攻堅克難、啃硬骨頭階段。這就不僅要有改革的頂層設計,還要有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動。強有力的領導和推動是我國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重要保證。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引下,經濟體制改革在各領域積極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等等,為今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