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黨的領導的薄弱環節在基層,特別是在農村,在廣大鄉村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那里。在部分農村,黨的領導存在“懸浮”和“空轉”現象,少數領導干部脫離群眾、貪污腐敗。因此,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關鍵要改變目前農村基層這種“下肢不穩”和“腳底松軟”的狀態。
農村基層黨的領導必須克服“懸浮”和“空轉”問題
所謂“懸浮”狀態,是指基層黨的領導不接地氣:有時顯得高高在上,只做“指揮員”不做“戰斗員”;有時針對性不強,不能貼近農村基層現實,停留在“空論”狀態;有時缺乏具體角色定位,找不到有效抓手,易處于“他者”地位。
所謂“空轉”狀態,是指基層黨的領導的低效、失效和無效:或許他們也很想有所作為,但卻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許他們一直處于“白加黑”“五加二”的忙碌狀態,但卻收效甚微,有時會南轅北轍;更有甚者,無所作為以至于尸位素餐,根本起不到黨員的模范先鋒帶頭作用。
關于農村基層黨的領導的“懸浮”和“空轉”狀態,主要有如下方面的表現:
一是對于基層黨組織功能的單一化與固化理解。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對于農村基層黨組織尤其是村黨支部功能的理解比較表面化,也易形成一種慣性思維模式,那就是全力以赴抓黨建,主要充當領導者角色。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對的,因為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政治政策方向的把握。
不過,也有另一種理解,即農村基層黨的領導就是要管大政方針政策的,不能過多過問甚至干預具體的工作事務,否則就是權力越位和界限不明。久而久之,黨的領導自覺不自覺被懸置,有的甚至成為只管文件傳達的“空轉”組織。
二是農村基層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黨員干部“走讀”現象。所謂農村基層“走讀干部”,是指某些在農村基層工作的干部在城鄉間游走。他們往往不能固守一處,而是定居和奔波于城鄉之間,從而形成一種難以定止的“游離”狀態。從好的一面說,這些干部往往疲于奔波和不辭辛苦;從壞的方面說,他們行無定止、舉棋難定,甚至首鼠兩端,從而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秩序。
三是不少農村基層黨的領導對工作處于“遙控”狀態。一些黨員干部將家安在城里,有的在外面有業務,不少村干部本身就是在外做生意的老板,導致少數農村黨員干部不僅“心”不在農村基層,就是“身”也遠離農村基層,以至于出現諸多怪現象。比如,有的黨員領導干部根本不坐陣農村基層,即使遇到重大群體性事件也聯系不上他們;有的農村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大部分時間呆在城里家中,對農村基層工作直接進行“遠程”指揮;還有的村支書一年有大半時間不在村里,一旦村民需要蓋章辦事,就必須找書記的老婆,而掌管公章的書記的老婆則通過蓋章收取好處費;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不當‘走讀干部’,不搞‘遠程指揮’”。要解決這一問題并非易事,必須從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上下功夫,還要從農村基層實際出發,建立切實有效的獎懲制度,找到有效抓手。
如何讓農村基層黨的領導將工作“落到實處”?還要突破觀念誤區,尋找有效途徑。以云南省開遠市的做法為例:村黨組織除了把好政治方向,還直接參與到治村過程中。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與村民直接結對子,不是只將錢發給村民了事,而是采取公共產品供給與具體項目制相結合的方法,重視“以獎代補”的生血造血功能,制定和允許大膽探索甚至失敗的創業機制,從而形成黨群間水乳交融般的聯動式治理機制。這是探索參與機制和有效抓手,避免和擺脫黨的領導陷入“懸浮”和“空轉”的有益嘗試。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最大軟肋是什么?
如果說農村基層最缺乏什么?人才首當其沖,也是關鍵之所在。而在農村基層黨的領導中,最缺乏的則是現代治理能力水平。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表現:
黨員和黨員干部的學歷太低、知識文化匱乏、知識結構單一,不僅滯后于當前中國社會發展,更難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要求。不要說那些無多少文化知識的黨員和黨員干部,就是有學歷者也多是懂技術的專業人才,少有文化通才。這就形成農村基層黨的領導方面的文化缺失,尤其缺乏環保、管理、法治、民主協商、監督等方面的高水平黨員干部。
農村基層黨員和黨員干部的老化是一大隱憂。由于年輕一代大量外出,加之農民工潮水般涌入城市,廣大農村基層面臨精英尤其是年輕精英的極度缺失,有的村莊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婦女。干部老齡化成為不少農村基層黨的領導的致命傷。老黨員和老黨員干部固然有其優勢,如經驗豐富、黨性原則和道德感強等,但也存在體力不支、精力不濟、觀念保守、跟不上時代發展等問題,特別是缺乏開拓和創新精神,這導致一些農村基層黨的領導基本停留在“維持”狀態。
現代治理能力水平較低是當前農村基層黨的領導的一個死結。從黨和國家的鄉村振興目標而言,培養現代職業農民是關鍵。然而,由于一些農村基層黨員和黨員干部未接受現代知識文化熏陶和洗禮,尤其是受制于傳統農業文明,他們很難用現代治理方式領導廣大村民進行現代化建設,這就導致農村基層善治一直在艱難中前行。
最為突出的是農村基層黨員和黨員干部的現代思想意識薄弱,這直接影響黨的領導的跨越式發展。如果官本位思想嚴重,一個黨員和黨員干部就很難有平等意識和協商精神,也很難擺脫“一言堂”的家長作風。另外,在廣大農村基層提倡鄉賢文化過程中,不少地方不加區分地讓“二十四孝圖”上墻,如無現代思想意識和批判精神,就不知道其中還裹挾著封建落后內容,因為有的“孝親”故事是不健康的,早就被魯迅嚴厲批評過。
要真正提高農村基層黨的領導的現代治理能力水平,關鍵在教育和培訓。一方面是通過常規的大中專教育培養人才,整體提升農村基層廣大干群的思想文化層次水平;
另一方面,必須強化業務培訓,這既可以是速成的專業培訓,也可以是長期的全面知識文化道德素質培訓,還可以是有針對性的特殊人才的特殊培訓,找到豐富、靈活、有效的,尤其是對農村基層現代思想意識提高有所助益的途徑。例如,在鄉鎮村創辦直接針對廣大黨員干部等的職業學校,全面實施關于現代知識、能力、思想、文化的培訓。
警惕干群之間的鴻溝
現在,經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尤其是巡視組的監督檢查“回頭看”,堅持“蒼蠅”“蚊子”一起打,形式主義和不作為官員得到警示,農村基層出現一股清風。但也要看到,農村基層黨的領導中仍存在脫離群眾的現象。
一是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貪腐現象屢禁不止,嚴重破壞黨的領導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當前,農村基層存在黨員和黨員干部“小官巨貪”現象,個別干部甚至把手伸向扶貧資金,對群眾“吃拿卡要”,讓群眾深惡痛絕,削弱農民對反腐敗斗爭的獲得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是家長作風盛行,有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甚至隨意奴役他人,致使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當一些黨員領導干部沒有民主意識,無德無能,以“土皇帝”自居,黨的領導就會受影響,導致失去民心民意。
三是形式主義大行其道,這很容易使黨在廣大農村基層失去公信力。由于各種原因,農村基層尤其是鄉鎮村面臨著行政化領導的重壓,“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各式各樣的“一票否決”制,以及種種檢查和填表,都使廣大農村基層疲憊不堪和難以招架應付。而所有這些又會直接傳導至廣大村民中間,導致農民反感甚至厭惡,個別農村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形象就是這樣轟然倒塌的。
四是層級分化與隔膜慢慢改變黨的領導在廣大村民中的形象。以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與廣大農民為例,他們雖同在農村,但不斷分化并由此出現的隔膜日漸明顯。
我們在農村調研時發現:一方面,有黨員干部表示,他們拼死拼活為農民扶貧,全力為其提供公共產品,結果農民就是“不買賬”。有的黨員干部說,當到農村基層扶貧時,見了村民,話還沒講,村民就不辭而別。到農民家里幫扶,干部熱情似火,村民卻冷若冰霜。
另一方面,一些村民則怨聲載道,他們反映領導根本不知道村民之急需,提供公共產品時與村民沒有商量,而是自作主張。有村民說,有的領導干部官氣十足,與村民根本不是一條心。這就難免在干群之間形成鴻溝。
何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恐怕主因還是不少領導干部脫離群眾,自覺不自覺將村民視為“他者”甚至對立面,而不是“我們”中的一員,更不要說成為人民的公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加強作風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歸結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來,歸結到為民務實清廉上來……”
因此,要提升農村基層黨的領導形象,除了反腐倡廉,還要處處為老百姓著想和做事,更要與農民心連心。多站在廣大村民而不只是領導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要與人民群眾同呼吸,方能產生共鳴。
在這方面,徐州梁寨鎮黨委的做法值得借鑒。為了同廣大人民群眾心心相印,鎮黨委書記常到鄉鎮村遛達,于是被稱為“遛達書記”。鎮黨委政府還規定,凡下鄉的黨員干部一律不準披金戴銀、女干部不能穿高跟鞋,也不允許自帶杯子,而是要直接用農民的碗喝水。這些規定雖是小事,但有助于避免黨的領導陷入面子工程和脫離群眾。習近平總書記下鄉時有個細節:穿戴樸素,還換上球鞋,這也是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心連心的具體體現。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廣大農村基層的農民、黨員和黨員干部眾多,分布又比較分散。要實現黨的全面領導,當務之急是改善農村基層黨的領導,從而找到強有力的抓手,補強黨的領導的薄弱環節,使之真正能夠落到實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