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賦能”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焦曉輝(中共長春市朝陽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近年來,長春市朝陽區堅持用心做有溫度的黨建理念,創新開展黨建引領“五化賦能”平急結合基層治理工作,構建起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格局。
一是堅持高位統籌,在建強組織體系中推進治理體制科學化。成立以書記、區長為雙組長的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出臺配套文件,做到有領導機構定事、有牽頭部門統事、有規范制度管事。實行區級領導包街鎮、處級領導包社區(村)、科級干部和社區(村)干部包網格小區的“三級包保”機制。健全街鎮、社區(村)、網格(小區)、樓棟、單元五級組織鏈條,建立小區鄰里黨支部書記和小區“第一書記”AB崗平戰結合機制。全覆蓋推進“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黨群服務陣地建設,統一“朝陽25℃”標識,形成“一核多點”的黨群服務陣地體系。
二是突出全域聯動,在加強共建共治中推進治理力量多元化。配強專業力量,3年內為53個社區和24個村全部配齊治理專干。落實“雙報到”制度,推動1619名區直機關干部和1968名市直機關干部下沉網格小區。扎實推進警地融合,把社區內的黨建、公安、綜治、城管等網格合成“一張網”。建立黨建共建組織62個,組建新就業群體“巷新力”志愿者服務隊,廣大新就業群體已成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和守護者。
三是打造數字平臺,在聯通線上線下中推進治理方式智能化。試點建設數字化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打造“一個中心+三個平臺+N個系統”的智慧化管理體系,推進黨的建設、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應急管理等工作融合并進。探索建立“事件接入—派單處置—指揮調度—動態監管—結果反饋—數據匯聚—分析研判”的問題解決機制,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構建起“人人當三長、個個管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四是注重以民為本,在辦好民生實事中推進基層服務親情化。著眼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扎實開展“幸福小區”創建工作,2022年共創建市級幸福小區20個、區級幸福小區70個。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落實若干實事項目,解決大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強社區敬老幸福食堂建設,探索建立“社區慈善基金”,有力提升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專業化、項目化、精細化水平。
五是強化激勵約束,在完善政策措施中推進治理保障機制化。拓寬基層干部晉升通道,吸納優秀社區(村)黨組織書記進事業編或享受街道副職待遇,為727名社工崗人員全部落實“三崗十八級”薪酬政策。建立下沉干部評價反饋機制,為各級組織選人用人、評先選優等提供重要參考。把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納入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全面壓實責任,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建好黨員中心戶微陣地 釋放牧區基層治理大能量
李漢芬(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委常委、組織部長)針對草原牧區地域遼闊、黨組織服務半徑大等特點,正藍旗依托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項目,按照“一戶帶一片”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新時代黨員中心戶建設新路徑,形成了一批紅色“微堡壘”,扎實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一是個性化培育“小堡壘”,筑好“支撐點”。聚焦“四好四強”選戶標準和理論政策宣傳員、黨群活動組織員、服務群眾代辦員、基層治理網格員、矛盾糾紛協調員、帶頭致富示范員“六大員”職責,探索設置六類功能型黨員中心戶,釋放紅色正能量。采取擔任所在嘎查書記或主任助理、列席嘎查“兩委”會議、參加志愿服務隊等方式,將黨員中心戶作為嘎查后備力量進行重點培養,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全旗共建立黨員中心戶95個,覆蓋農牧民7340余人。
二是延伸黨支部工作“經緯線”,激活基層黨建“神經末梢”。黨員中心戶定期召集所聯系的黨員參加黨小組會、開展主題黨日,組織網格內黨員開展集中學習,向牧民群眾講解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實用技術等,全面延伸嘎查村黨支部工作觸角。主題教育期間,黨員中心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就近就地開展政策宣講、志愿服務等活動,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沁潤草原最深處。
三是打造鄉村振興“微陣地”,牽起“共建線”。以黨員中心戶為鄉村振興紅色“微據點”,重點發揮帶頭致富示范作用,全力打造黨員中心戶孵化中心,引導扶持黨員中心戶領辦創辦農牧民合作社、家庭牧場等新型農牧業經營模式。每名黨員中心戶領頭1個致富項目,幫帶1至2戶農牧戶,帶動農牧民群眾抱團發展現代化養殖、飼草料“中央廚房”、奶業發展手工坊、團建民宿基地等特色產業,激活了鄉村振興“紅引擎”。
四是激活基層治理“超鏈接”,讓“最后一公里”成為“零距離”。利用黨員中心戶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推動黨員中心戶+黨小組長+網格長+牧民小組長“四崗一肩挑”,創新采用定職責、定人員、定制度,網格員找問題、黨員中心戶領問題、黨支部研究問題,支部書記反饋問題的“三定三問一反饋”模式,促進基層治理精細化、規范化。2023年,全旗黨員中心戶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00余件,提供“跑腿”服務230余次,在為民服務中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黨員中心戶成為農村牧區基層治理的“金字招牌”。
以黨建引領繪就“共治善治”美好圖景
沈永紅(中共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近年來,天寧區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政治引導、資源整合、為民服務等方面優勢,引領基層各類組織自覺貫徹黨的主張,確保基層治理正確方向。
一是重心下移強引領。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在基層各領域、各方面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將為民服務作為天寧“寧聚力”黨建品牌落腳點,堅持和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民情茶座、社區管家等“五治”融合經驗,凝聚各類資源賦能基層治理。以新思路推動發展,深化“社區點單、鎮街下單、部門響應”工作模式,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樓棟黨小組—黨員”四級組織管理系統,推動各類矛盾糾紛處理在第一時間、化解在基層一線。以新載體服務民生,深入推進黨群服務中心“點亮工程”,創新“初心學堂”、“小院議事廳”等載體,為基層共治善治提供更多支持。
二是力量下投強根基。以摸排組建、規范提升、作用發揮等為重點,不斷提升“兩個覆蓋”質量,增強黨組織在基層的凝聚力、戰斗力。傳統領域抓鞏固提升,組織機關黨員開展“雙報到、雙服務”志愿服務活動,引導行政審批局等部門立足崗位實際,在為民服務中擦亮黨建品牌,“匯服務、為寧辦”黨建引領政務服務創新舉措獲央視專題報道。新興領域抓示范引領,成立外賣送餐、互聯網等行業黨委,打造龍城紅色驛站,全面加強各領域黨組織建設。開設公益“星課堂”,組織黨員教師幫助新就業群體解決“帶娃”難題;上線“小哥食堂”服務體系,為新就業群體提供優惠餐飲服務站點,有效吸引一批優秀人才主動向黨組織靠攏。
三是資源下沉強保障。聚焦鄉村振興,高標準建設常州龍城先鋒鄉村振興培訓中心,探索與吉林、武漢社區干部學院聯動幫帶,儲備優質師資70余人。聚焦城鄉融合,設立新城建設指揮部黨支部,抽調區、街道黨員骨干力量作為項目專員,將新城建設細化為76個黨建項目跟蹤推進;打造新城青年黨員YOUNG空間,吸引青年黨員到社區參與基層治理。聚焦老舊小區改造,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黨員骨干等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創新“居民眾籌+政府補貼”工作模式,探索信息平臺整合與智慧社區建設,形成“組織引領、黨員帶頭、人人參與”的生動局面。
縣鄉一起干、事事都好辦
鄭應龍(中共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近年來,衢江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衢州“三民工程”重要批示精神,以實施新時代“三民工程”為主線,全力構建“縣鄉一起干、事事都好辦”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模式。
一是理清職責,明確明晰縣鄉權責。在全國率先出臺“屬地管理”清單的基礎上,整合高頻率、高需求、高綜合“三高”和“沉睡”事項,優化調整涉及19個部門67個事項清單,明晰部門與鄉鎮職責。深化落實“夯實基層、服務基層、關愛基層”專項行動,制定社區工作“履職類事項清單”62項、“協助類事項清單”44項和“負面事項清單”8項,并實行動態管理,讓社區干部輕裝上陣。制定網格員“本職工作清單”,全面落實網格員“雙查四必知”職責,入格事項“半年一審”,超出權限和承載能力的一律禁止入格,為網格員減負松綁。
二是擴權賦能,做大做強鄉鎮平臺。深入推進鄉鎮(街道)崗位管理試點,在全省率先出臺崗位管理“十條規范”,推動“編、人、事、職、效”全鏈管理;實行派駐干部任免鄉鎮與部門“雙征求、雙提名”,賦予鄉鎮指揮協調權、資源調配權、管理監督權、人事考核權;探索開展鄉鎮對部門反向考評,引導區鄉權責同擔。實施區領導“包鄉走村”、區級部門聯社聯村,累計化解問題事項3578個;開展黨群部門聯軟村、政法部門聯亂村、經濟部門聯窮村、涉農部門聯弱村“四個掛聯”,推動15個后進村社順利整轉。整合住建、民政等部門資金,新改建社區服務綜合體,建強基層治理陣地;深化黨建聯建,組建強村公司,打造共富工坊,推動20個村參與“整村經營”,帶動3萬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就業。
三是建優載體,落實落細群眾所盼。線上,依托“三民工程”數字化應用,推動人、戶、房數據“上云”;線下,實行“三色”精準管理,定期開展“敲門行動”,動態形成村情、戶情、事情“三張清單”。構建完善鄉鎮(街道)黨(工)委聯席會、村(社區)黨組織議事會、基層戶主大會三級議事協商機制,定期召開“村情報告會”、“網格議事會”等,現場協調解決民生事項。開發“三民工程·黨建統領基層智治”綜合應用,實現群眾需求“一鍵”上傳,后臺“派單”自動流轉。綜合應用“18+N”項民生高頻事項“一證通辦”,100%事項“掌上辦理”。探索推廣“民情直通車”,第一時間上門開展矛盾調處、應急救援、政務服務等,及時回應解決群眾訴求。
“四自”強基工作法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熊建軍(中共福建省德化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近年來,德化縣探索黨建引領居民小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四自”強基工作法,推動城市社區穩定有序發展,成功創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蟬聯國家衛生城市。
一是強化“三項舉措”,推動社區群眾自我管理。強化黨建引領,陸續推動78個居民小區成立53個黨支部、34個業委會,形成“居民吹哨、物業報到、支部聯動”的工作局面。強化陣地建設,對黨群服務中心全面提檔升級,建成31個社區“黨建+”鄰里中心,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強化網格管理,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網格管理服務“一張網”,建立隨手拍、微便民等微網格平臺。
二是建強“三支隊伍”,推動社區群眾自我服務。建強黨員先鋒隊,推動全縣4600多名在職黨員常態化到社區聯系群眾,開展黨員“三亮三比”活動,引領推動黨員、干部參與文明創城、環境整治等工作。建強鄰里服務隊,開展“瓷名天下、愛滿德化”愛心幸福城活動,常態化舉辦愛心廚房、愛心理發、愛心義診等系列活動,服務群眾3.8萬人次。建強網格工作隊,優化調整、動態更新樓棟長、單元長等網格工作力量,評選優秀網格工作者,建立定期走訪、即時處置、公示反饋等機制,及時掌握鄰里情況、反映鄰里訴求、化解鄰里矛盾。
三是搭建“三個平臺”,推動社區群眾自我教育。搭建鄰里學習平臺,定期開展30分鐘“微課堂”、15分鐘“微宣講”。搭建鄰里交流平臺,融入“福”文化等元素,不定期開展“有福有德”、“藝起來·文化走基層”等親鄰惠鄰活動。搭建鄰里榜樣平臺,廣泛開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為主要內容的各類評創活動1230余場次,受眾超6萬人次。
四是健全“三項機制”,推動社區群眾自我監督。健全民主議事協商機制,采取懇談會、調解會、聯席會等方式,定期召集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居民(黨員)代表等開展議事協商。健全小區事務公開機制,打造75個“近鄰紀檢工作室”,定期將居民小區物業服務企業服務內容、服務事項、服務標準、收費項目等進行公示。健全居民群眾評議機制,定期開展“民聲半月談”活動,架起居民“呼”與政府“應”之間的橋梁,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