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必須對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復雜程度,有足夠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而不能當問題發生之后才急急忙忙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而造成巨大損失。
近日,隨著美國對我國展開“301調查”,一場圍繞“知識產權”展開的中美貿易紛爭拉開了序幕。伴隨著此事件的持續發酵,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領域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問題,也重新受到普遍關注。
近年來,隨著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出國門、開展國際貿易,但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產權方面的風險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由于中國企業在這方面的積累目前仍比較薄弱,一旦在海外遭遇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將面臨非常高的維權成本。總的來說,由于海外專利布局的不足,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常面臨以下幾種知識產權風險:
地域差異帶來的侵權風險。由于知識產權的地域性以及獨立性,同一客體在不同國家的知識產權狀態可能不同,在中國或者某些國家可以合法制造、銷售的產品,在進入多國市場之前,如果沒有在每一個國家對產品涉及的專利、商標、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知識產權法律狀態進行充分調查,容易產生侵權風險。
海外并購中的知識產權盡職調查和運營風險。海外并購是我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其中被并購企業的知識產權資產往往是并購的動因和并購價格的重要價值承載。但是,一方面,企業在并購前的盡職調查往往不充分,對其在多個國家的知識產權的技術水平或者品牌影響力、權利范圍、法律狀況了解不夠;另一方面,知識產權評估涉及到技術、市場、財務、競爭等多重因素,企業對調查到的知識產權價值的評估能力往往也不足,導致其對并購中的知識產權資產很難進行全面、有效的評估,導致錯購,或者支付過高的價格。同時,企業對并購之后的知識產權運營風險也往往估計不足。在國際法律和市場環境中,一方面,被并購方的知識產權與并購方原有的知識產權的整合存在難度;另一方面,在并購之后,如何維系被并購方的核心知識產權繼續保值增值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與文化和法律制度關聯度較大的商標和著作權的運營。
展會禁令風險。多數地區(比如歐盟)和國家規定,如果在展會中發現涉嫌侵權產品,可以提供初步證據進行投訴,相關行政或者執法部門在進行初步調查后可以給予臨時禁令,暫停展品的展出。中國企業近年來頻頻遭到展會禁令,導致前期參展投入浪費,并且品牌形象受到嚴重損害,卻缺乏有效的前期準備和應對措施。
知識產權貿易壁壘。隨著“中國制造”崛起,經常會出現一國的某項產品被中國出口貨物幾乎壟斷的局面。有些國家采取非關稅的貿易壁壘,比如把某項技術要求寫入產品標準,但符合該項要求的所有方案幾乎都在該國專利權人手中,以此增加中國出口商的成本。例如,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打火機物美價廉,曾占據歐盟普通打火機市場主要份額,為此,歐盟發布標準,要求2美元以下的打火機必須安裝童鎖裝置,而相關專利又在國外公司手中。
累積型創新的知識產權風險。創新往往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可以認為包括原始創新和后繼創新。中國在科技發展中整體尚處于趕超地位,目前大部分創新屬于原始創新基礎上的后繼創新,其實施有賴于原始創新和在先創新的實施。這其中有兩種情況:如果在先創新在我國未獲得相應知識產權保護,那么中國企業后續創新產品雖然在國內制造銷售時無須獲得國外在先創新者的許可,而一旦銷往國外則會頻頻遭遇侵權問題;如果在先創新在我國已獲得相應知識產權保護,那么需要簽訂專利許可合同,合同中往往會包含對后續創新的利用方式、銷售市場的限制,如果簽訂時未加注意,后續創新銷往國外的行為往往會因違反合同而遭到起訴。
標準專利風險和外國非司法的知識產權保護風險。實踐中,達到某國標準技術要求的解決方案,往往已經被專利保護。如果在生產符合該標準的產品之前,沒有注意搜集相關信息,沒有判斷落入專利保護的可能,沒有提前獲得標準專利的許可,往往會有標準專利侵權風險。后者如美國的337調查,由在國內有產業的公司提起337條款的處理申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被告作出限制決定,如限制進口等,其性質類似國內行政決定,具有限制內容的選擇多樣性和程序的快捷性的特點。
總之,與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相比,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復雜程度要高得多,因此,企業面對上述風險,如果對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體系化,那么無論是在企業研發過程中,還是在進行國際市場推廣時,都很難作出前瞻性、全面性的準備,很難作出恰當的戰略規劃,往往只有當問題發生之后,才急急忙忙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造成巨大損失。因此,面對這些知識產權風險,我國企業和相關部門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做好準備工作:
在認識層面,需要全面深入、體系化地理解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目前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以《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TRIPs協議》等國際條約為基礎,其內容包括地域性原則、獨立性原則、最低保護原則、專利商標的優先權原則、著作權的自動保護原則等多項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構成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大廈的基礎。雖然多數企業對這些原則都有所耳聞,但常常沒能真正重視,因此不但在理論上常常有各種錯誤認識,在實踐上往往也錯誤百出,造成較大損失。前些年著名的蘋果“iPad”商標案,就是因為蘋果的法務部門忽視了知識產權地域性和獨立性原則,在簽訂“iPad”商標轉讓合同時,沒有意識到實際上并不存在全球性的“iPad”商標,而只存在分別屬于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內容和主體各異的“iPad”商標,結果造成其原創品牌產品“iPad”平板在占據了中國大陸的平板市場大量份額后才發現沒有依法獲得“iPad”商標的尷尬局面。
做好國際知識產權調查,樹立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戰略意識。主要包括企業所處行業相關智力成果在各目的國的權利狀況和法律環境。以專利為例,要全面地了解主要競爭對手以各種關聯公司的名義在各目的國取得的專利,了解其數量、權利范圍、法律狀態、期限、申請專利主要申請方向、地域、動機,對可能產生的糾紛充分考慮,預先作出國際知識產權戰略布局,以獲得與競爭對手抗爭的實力。對于無法繞開其權利范圍的專利,要么繞開其有效地域,要么事先通過各種方法取得其相關的許可,要么取得交叉對抗的實力,例如收購某些具有專利武器的小公司,或者收購權利人產品可能侵權的專利。
善用處理知識產權國際事務的內部機構和外部機構。鑒于國際知識產權事務的復雜性,外向型企業最好建立專門部門處理知識產權國際事務。例如,華為就建立了400余人的知識產權部門,對各個洲和各個主要國家都有專人來應對處理。內部部門的優勢是了解本企業的產品技術、行業對手和戰略規劃,但對復雜的法律實務處理可能經驗不足,因此需要與某些有經驗的律所尤其是跨國大所建立長期合作聯系,在公司決策建立早期就有熟悉相關事務的律師介入,從而將戰略規劃建立在正確的認識上。
加大知識產權國際保護費用的準確投入。國際保護所需的資金量,跟國內保護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例如,一項發明專利,如果僅僅要在10個國家得到有效保護,也至少需要上百萬元的投入。同樣,聘請合適的內部人員以及懂行律師的費用,也遠遠高于國內。因此,企業應當盡早意識到這一點,盡可能充分保障預算,以充分的資金來保障知識產權國際戰略的規劃和實施。事實上,沒有充分的資金投入,最后造成的損失會更大。如果能夠制訂出比較適當的戰略規劃和良好的執行體系,在面臨國外嚴苛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時,這些費用的投入往往都功不唐捐。
(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 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