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授權發明專利92.1萬件,同比增長15.3%。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我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4個,首次躍居全球第一。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穩中提質,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強保護激勵創新
創新能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認為,知識產權與創新的落地直接相關,關系最為緊密。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就是服務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3年,我國核準注冊商標438.3萬件,登記集成電路布圖設計1.1萬件,作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分別達642.8萬件和249.5萬件,同比分別增長42.3%和36.0%。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離不開我國在審查授權、依法保護、成果轉化、服務保障等方面的有力支撐。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介紹,合肥加大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原始創新成果的保護,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走向應用場景。天津濱海新區積極服務國家超算中心、海河實驗室等戰略科技主體,用“訂單+專家”的精準知識產權保護模式,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杭州設立數字經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開展數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改革。
據介紹,截至目前,首批10家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初見成效,第二批15家完成遴選。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總數達112家。2023年查辦專利商標違法案件4.4萬件,辦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案件6.8萬件。保護工作在激勵創新的同時,為知識產權變成真金白銀提供了穩定與可預期的良好環境。
為企業“走出去”護航
知識產權是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采取有力措施,幫助我國企業維護海外知識產權合法權益。
據悉,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中國貿促會設立了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并在27個省(區、市)布局建設了43家地方分中心,在貿易往來密集的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工作指導站,為企業提供專業高效的海外維權指導服務。僅2023年就指導企業1706家,幫助企業挽回經濟損失68.9億元,幫助企業降低維權成本3.9億元。同時,國家知識產權局不斷加強海外知識產權信息收集和供給,利用“智南針”網絡平臺定期發布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規定和風險預警信息,幫助企業及時了解有關情況。
“知識產權為京東智慧物流的出海保駕護航。目前京東的智能倉儲機器人及系統已在波蘭、德國、荷蘭、美國等多個國家落地部署。”京東集團副總裁、法律合規與知識產權部負責人胡煥剛說,保護好知識產權,才能讓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助企業行穩致遠。
“不做中國的漢堡包,要做世界的肉夾饃”是潼關肉夾饃走向世界的宣言。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委書記于娟俠告訴記者,潼關肉夾饃現已注冊地理標志集體商標,并積極注冊海外商標。目前潼關肉夾饃有13家企業33條生產線,開店超過1萬家,遍布17個國家和地區。
專利轉化成效凸顯
2023年,我國專利轉化運用效益凸顯,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總額達8539.9億元,同比增長75.4%。著作權質押擔保金額達98.6億元,同比增長80.8%。通過專利開放許可試點,達成許可1.7萬項。2023年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首次超過50%,連續5年保持增長。
轉化效果好不好,專利質量是關鍵。《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從加強政策激勵和提升專利質量兩方面發力,做好專利轉化運用工作。要通過建立工作閉環,形成反饋機制,不斷根據后端專利轉化的效果,改進前端的專利申請和審查政策,持續夯實專利轉化的質量基礎。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進一步提高專利質量,要突出專利產業化導向,推動加快實施以產業化前景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嚴把專利審查授權關,持續完善審查質量保障體系和業務指導體系,強化內外部的質量評價,加強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在專利審查中的應用,提升專利審查工作能力;加大對專利代理機構和代理師的培訓力度,培養一批專業能力強、市場信譽好的專利代理機構和專家型人才,從供給端加強代理能力建設,將更多好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具備產業化前景的高價值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