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中產階層的政策建議
結合上文的分析,我們就進一步壯大我國中產階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中產階層不等于中等收入群體,壯大中產階層,需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調整產業結構、普及教育。
壯大中產階層,首要的任務是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讓勞動者獲得與其教育水平、職業地位相符的收入。特別是通過精準扶貧、轉移支付、產業政策等途徑,帶動農村、中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勞動者的收入提升,進一步壯大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和中產階層。
應該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我國目前的產業、職業結構仍偏低端,社會結構中偏低層的占大多數。應該推動產業和職業結構的提升,推動建立一套完善的現代化職業結構體系。這對于教育普及也是有意義的,一方面應該推動教育的普及,通過教育來孵化更多高素質的中產階層;另一方面,應該推動職業結構、教育結構的相互匹配,既加強教育與市場的緊密聯系,也通過職業結構的提升創造更多符合大學生教育水平的就業機會,讓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能夠成為中產階層。
第二,推動農村、中西部地區中產階層的壯大,實現均衡發展。
應該承認,優秀人才集中于城市、發達地區以及第三產業符合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也應該意識到,長遠來看,這種差距的不斷擴大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不利于收入差距、區域發展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對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健康發展也非常不利。
因此,應該進一步推動城鎮化,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中產階層發展的問題主要體現為增收乏力以及精英流失兩個方面。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根本的出路還是要推動城鎮化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城鎮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生產效率,提升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吸引勞動力就地、就近城鎮化,一方面帶動民眾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實現良性循環。
需要強調的是,產業轉型和城鎮化絕不是要放棄農業,恰恰相反,農業也需要走上現代產業化道路。我們需要的是現代農民,現代農民完全可以是一個具有高水平農業技能的技術人員,也可以是一個現代的農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育新型農業、新型職業農民,將非常有助于提升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對精英人才的吸引力,促進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中產階層的壯大。
第三,支持農民工通過技術晉升、自主經營進入中產階層。
壯大中產階層不能僅靠對高端人才的培養。就我國而言,農民工人數眾多,他們能否進入中產階層是我國能否進入橄欖型社會的關鍵因素。應該扶持農民工通過技術晉升、自主經營進入中產階層。
一方面,基礎制造業仍然是我國中產階層就業的重要渠道和主要來源,應該重視實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推動產業技術以及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升,完善技術工人的薪酬激勵機制,營造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特別是打破戶籍等制度的束縛,讓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勞動者可以依靠職業技能的提升進入中產階層。另一方面,在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應該遵循市場規律,面對發展階段的客觀現實,認識到包括批發和零售業從業者在內的廣大小微創業者,是我國中產階層的重要來源之一。應該鼓勵商業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清除創業壁壘,降低創業和經營成本,引導廣大小微創業者提升服務質量,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閱讀延伸
測量中產階層的多元指標
“中產階層”的界定歷來是一個難題,有多種理論與分析方法,參照的標準有收入、財富、職業、教育、生活方式等。其中,收入是最常見的一個維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培林等學者將中等收入者界定為收入分布在城鎮居民第25到第95百分位之間的人群,并計算出2013年我國城鎮人口內中等收入群體比例為25%。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曾提出,每天消費2-20美元(購買力平價)的人群就算是中產階層,由此推算出中國2007年就已經步入以中產階層為主的社會,占比高達89.1%。
與收入相近,財富也是重要的衡量標準。瑞信2015年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以個人擁有財富5萬-50萬美元為標準,認為中國大陸的中產階層人數居世界各國之首,達到1.09億,占比約為10.7%。
在測量社會地位方面,職業是最為重要的指標。社會學家對中產階層的研究最早也主要是從職業角度切入的,中產階層與白領階層常常是同義語。社會學家陸學藝等從職業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我國中產階層主要由腦力勞動階層構成,包括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以及私營企業主中的中小私營企業主。
教育也是現代社會中衡量個人社會地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人們通過教育獲得文憑、證書。教育指標與收入和職業不同,教育可作為附加指標而非獨立指標,即單純靠教育指標來區分上層、中層、下層是不合適的。
除了收入、職業、教育三大指標以外,學界測量中產階層的指標還有主觀認同、生活方式以及綜合了職業、收入、消費的多個指標。根據李培林等人的研究,按照國際經驗,高收入群體的平均收入一般為中等收入群體的2.5倍到3倍。
(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