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多項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6月的7.6%回落至6.4%。“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出口、消費也都出現增速下滑,尤其是投資增速,已回落至6.8%,創下今年以來新低。其中制造業投資從6月的6.7%大幅回落至7月的1.5%,創去年8月以來新低。
那么,這些跡象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又將步入下行通道呢?經濟數據的回落,是暫時性還是趨勢?回落期將會是短是長?這些都是需要認真分析的問題。筆者的觀點是,此次回落是短期且非趨勢性的。我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的轉換當中,新動能的活力不斷增強。此外,改革很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激活傳統動能、激發新興動能,并協調新舊動能融合。
我們注意到,此次經濟數據回落主要因為投資的可持續性出現了一定問題。民間投資力度不夠大,投資渠道不夠暢通,有效銜接基礎設施投資的通道還不夠完善,導致投資作用持續性不強。在此前的一系列基礎設施投資全面發力以后,如何有效激勵和推動民間投資,尤其是制造業投資?
筆者認為,改革將會是下一步最為重要的手段,也是激活傳統動能、激發新興動能、實現新舊動能有效融合的最根本手段。回顧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經驗,經濟數據出現回落之際,即是改革最能發揮作用之時。借經濟數據回落之際,更好地發揮改革的作用,推動改革向縱深進發,將會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輪改革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落腳點,目的在于解決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不協調。辦法是從供給側入手,把供應質量和效率不高的問題解決好,從而緩解供需矛盾,實現供需平衡。
一項改革措施的出臺,首先觸動的就是價格,價格是改革的先導指標。今年以來經濟增速的良好局面,與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是分不開的。與之相對,生活資料價格漲幅明顯放緩,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消費市場可能出現了透支。改革之所以能帶動價格的超前變化,根本原因在于,以行政化手段推動改革是這些年來最常用的方式。不可否認,在改革的初期,用行政手段強推,有利于改革事業的迅速鋪開。而關鍵在于,能否在合適的時機從行政手段轉向市場手段。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會出現扭曲現象。這也提示我們,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有企業改革等方面,需要更多地使用市場化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聯通混改受到了輿論的普遍關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屬于壟斷性行業的聯通拋出了“史上力度最大”的、最為大膽、最為深刻的混改方案。改革觸及到了實質性、關鍵性問題,這將對民間資本投資積極性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也只有在關鍵性領域做出實質性的改革,改革對經濟新動能的激發、傳統動能的激活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經濟數據出現一些回落,并不需要過度擔憂。而如果沒有新動能的補充和舊動能的提升,那才真正需要擔憂呢。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 譚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