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的空間布局
區位空間布局
2016年10月1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公布了首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遍布31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覆蓋平原、丘陵、山區且各占30%左右。從區位空間布局來看,位于農業地區的特色小鎮最多,約為43%;其次為大城市近郊鎮,占30%;城市遠郊區鎮占比最少,為27%。 然而公眾對特色小鎮的空間布局有著不同的認識,71.97%的受訪者認為特色小鎮最應該布局在大城市近郊,其次是大城市遠郊(56.52%),再次是城區內各個區域(40.49%),最后是農業地區(28.47%)。值得關注的是,盡管不同地區的常住居民對特色小鎮的空間布局整體認識一致,但在具體數值占比上仍有一些明顯的不同,城區居民對特色小鎮分布在城區內各個區域的認可度最高,農村居民對特色小鎮分布在農業地區的認可度也是最高的,這就說明公眾對于特色小鎮的建設充滿期待,非常樂意將特色小鎮建設在自己長期生活的地方。
郊區(包括近郊、遠郊)作為最受公眾認可的特色小鎮布局地,本身就是城鄉之間溝通的紐帶,一方面能夠接受城市的輻射,承接從城市中心溢出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又連接農業地區,有著天然的環境優勢。因而郊區對于特色小鎮的建設來說具有最高的民眾認可度和最低的開發成本。不僅如此,因為毗鄰中心城市又兼具成本低、環境優的特點,一些對城市區位要求不高的產業極易被吸引到郊區,尤其是計算機通信、創意產業等。人才、技術、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不僅帶來了新的產業,更在要素流動中為傳統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思路,這就為特色小鎮的形成創造了自然集聚的良好條件。
生活空間布局
特色小鎮的建設理念之一是宜居宜業,試圖打造既適合居住又適合工作的空間。不過在現階段,公眾對于生活狀態的向往仍然以“居住和工作都在大城市”(30.50%)為主,其次是“在大城市居住,在特色小鎮工作”(29.40%),再次是“在特色小鎮居住,在大城市工作”(26.81%),選擇“居住和工作都在特色小鎮”(13.29%)的群體占比最低。在這一問題上,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對工作和居住的空間有著不同的偏好,除60歲以上的人群外,居民選擇在大城市工作的意愿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小,而選擇在大城市居住意愿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強;特色小鎮的工作和居住意愿反之。60歲以上的居民對特色小鎮的偏好最低,這符合老年人對大城市養老醫療等社會服務的需求,也正是當前特色小鎮建設所欠缺的。總之,選擇在大城市工作和在大城市居住的受訪者占比均在50%以上,這說明大城市相較特色小鎮而言更具吸引力,公眾的整體偏好還是在大城市工作和居住,特色小鎮只是在某些功能上成為了大城市的替代選擇。
不同地域的居民對工作和居住空間布局有著明顯不同的偏好。結合受訪者對特色小鎮區位空間布局的認識,應重點擬定特色小鎮布局在郊區。工作方面,城區和郊區居民更傾向在大城市工作,而鄉鎮和農村居民更傾向在特色小鎮工作,這說明城鄉居民的就業地偏好主要取決于離長期居住地的距離,也就是說,如果想更充分地利用當地農村勞動力,則應該將特色小鎮布局在離農村較近的地方。居住方面,城區和鄉鎮、農村居民更愿意到特色小鎮居住,而郊區和特色小鎮居民更愿意到大城市居住。不同居民群體對自身居住環境有著相反的要求,城鄉兩極的居民更加希望通過特色小鎮的紐帶功能向對方融合,而郊區、特色小鎮的居民則對目前的居住環境并不滿意,更愿意到大城市生活,這就意味著特色小鎮的居住功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產業空間布局
特色小鎮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有條件的地區更好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設特色產業是其核心任務。住建部村鎮司司長張學勤指出,培育特色小鎮最關鍵的是要培育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只有完成產業塑造,才能實現解決就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目的,因此,特色小鎮的產業布局是特色小鎮有機運行的靈魂和動力。特色產業取決于傳統資源、區位優勢、宏觀發展規劃,如湖筆小鎮、茅臺鎮、物流小鎮、機器人小鎮等,但又不局限于傳統的產業集聚,特色小鎮的產業布局主要是引入產業發展的高端要素,這些高端要素不僅為產業生產提供了更加專業、先進的技術創意支持,將生產升級為創造,更對產業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相關配套產業也向特色小鎮集聚,從而形成以特色產業為核心的,獨具人文特色和生態特色、融合現代化的城市服務功能的新型產業空間組織。這個組織融“產、城、人、文”于一體,能夠實現自身的有機運作,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農村,是產業集聚的升級形態,空間布局的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