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治理要聞> 正文

從人口空間布局的演變看我國區域政策的調整

進入新常態之后,我國人口的空間布局隨著經濟活動空間布局的調整出現了新的變化趨勢。本報告利用2015年各省1%的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和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深入探討了我國2010~2015年期間人口空間布局的演變趨勢,并提出四個方面的政策建議:全面推進以居住地為基礎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為各類人口流動創造更寬松的政策環境,提高人口與經濟活動空間布局上的一致性;加快構建財政平衡機制和城市群內部的公共服務分擔機制,有效平衡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政能力;弱化以控制城市規模為導向的區域政策,更好發揮大城市的積聚效應;加快推進區域規劃制度的改革,適應人口結構空間變化的趨勢。

伴隨著結構轉型的深化,我國各地區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正在重塑。“人口”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最為基本的要素之一,其空間上的分布也隨之出現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家整個城市體系結構、公共資源需求的空間結構,以及區域差距等多個方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政策響應,將會引發新的問題和矛盾。本報告利用2015年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1%的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部分地區是2015年統計年鑒數據,不包括西藏)和2010年各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我國2010~2015年期間人口空間布局呈現的新特征、新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以便更準確把握人口空間布局的演變趨勢,及時優化調整區域政策。

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的主要特征及變化趨勢

與上一發展階段相比,現階段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的調整,與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的深度調整和國內區域經濟的分化密切相關,再加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城鎮化速度也逐漸趨緩,人口在空間上的流動方向和分布格局都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和變化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人口向中西部流動的趨勢正在增強,空間分布格局更加均衡

從大的區域板塊來看,我國中部和西南地區人口數量在2010~2015年期間增幅較大,相反,東北地區的人口總規模自2014年開始出現了絕對量的凈減少,2015年該地區人口總量比2014年減少近30萬。從各大區域板塊人口所占比重來看,2010~2015年期間,各大區域板塊人口所占比重的變化幅度,與2005~2010年期間的變化相比,已明顯降低(見圖1,P34)。

但各大區域板塊之間的相對變化趨勢值得關注。一是長三角地區和西南地區出現了與上一階段相反的變化趨勢,即長三角地區人口所占比重由2005~2010年的上升趨勢轉為略有下降,而西南地區人口比重由2005~2010年的下降趨勢轉為上升;另一個是東北地區,該地區人口比重在近10年期間持續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在進入新常態之后又有所擴大。由此表明,雖然我國人口大規模跨區域流動的趨勢開始減弱,但人口空間分布和空間流動方向隨著各地區經濟發展態勢的改變而出現了新的調整,人口開始向中部和西南地區回流。從三大城市群來看,2010~2015年期間,京津冀地區人口所占比重提高幅度最為顯著,珠三角的人口比重相對穩定,表明人口向京津冀地區流動的趨勢要強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圖像 8

不同城市之間的人口變化趨勢存在明顯差異,部分城市人口出現絕對量的下降

從不同區域城市常住人口(整個行政區內的常住人口)數量的變化來看,2010~2015年期間,我國287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不包括西藏的拉薩、海南的三沙等地)之間出現了較為顯著的分化。其中,有240個城市的人口規模增加,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四個直轄市是人口規模擴大最為顯著的地區,四市增加人口合計超過700萬,占城市人口總增量的比重為18.7%。中西部地區部分城市人口規模增幅也較為顯著,如鄭州、武漢兩地的人口增量都超過了80萬,長沙、貴陽等地的人口增幅也超過了30萬。但同期,部分城市人口規模出現了絕對量的下降,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地區。其中,東北34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有22個城市的常住人口減少,包括沈陽、哈爾濱、長春等省會城市。內蒙古、青海、寧夏等地的部分城市也出現了人口規模的小幅下降。這一變化趨勢與2005~2010年期間顯著不同,上一個時期不同規模城市之間的人口變化主要是增長快慢的差異。這表明,現階段的人口流動不僅是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流動隨著經濟的分化也開始加速。總體趨勢呈現為:經濟增長相對穩定的大規模城市人口增長較快,而經濟增長出現較大波動或者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資源型城市人口增長相對緩慢,甚至為負增長。

省域內城市首位度普遍提高,人口向區域性大城市集中的趨勢有所增強

盡管人口在國家大的區域板塊上趨于均衡,但從各省省域范圍內來看,省內人口空間分布的極化特點更加突出。2010~2015年期間,省域內城市的首位度普遍提高(黑龍江略有下降),安徽、河南、廣東、遼寧、福建等地正在形成雙首位的人口空間布局。26個省會城市中,除了東北三省和河北省之外,都是省內人口規模增量最大的城市。此外,對比不同省份人口集中度(人口規模居前三位的城市人口占本省總人口的比重)的變化,也可以明顯看出人口在空間上的集中趨勢趨于增強。并且,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省份,人口空間的集中度相對較高,例如,2015年寧夏、黑龍江、吉林等地都超過了50%。相比之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經濟增長相對穩定的地區,人口集中度相對較低,例如,同期廣東人口規模居前三位的城市所占比重為22%,江蘇為24%。

特大規模城市人口比重增加顯著,城市體系結構改變

2010~2015年期間,我國不同規模城市人口比重呈現出兩極化的變化特征。一方面特大城市人口比重顯著增加,人口規模在600萬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在2010~2015年期間提高了大約2個百分點,超過2000萬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的人口比重提高了1.7個百分點,人口規模在900~1000萬之間的城市數量增加了3個;另一方面,人口規模在300萬以下的城市人口比重同期下降了近2個百分點,城市數量減少了6個。這表明我國人口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動的趨勢正在加強,城市之間的規模差異增大,城市規模體系結構開始出現向大城市的重心位移(見圖2)。

圖像 9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
標簽: 布局   人口   區域   調整   我國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