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汪涌豪:在談自信之前,還是先談談自省吧

核心提示: 在擔任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首任主席之前,汪涌豪為大眾熟悉的身份,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這位一直在大學校園里從事古代文學和美學研究的書生,撰寫過《中國文學批評范疇及體系》《老子一百句》《中國游俠史》 等多部著作。潛心于學術研究,又不忘情于社會,對學術走向大眾,抱有一份學者的熱忱。如今成為上海文藝評論界領軍人物的汪涌豪,依然保持著直言無隱的品格。批評的背后,是對文化的熱愛。在他看來,有敬畏和有誠意的文藝批評,正是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本文為汪涌豪解放日報第72屆文化講壇上的演講。

汪涌豪

自省絕不是自虐,也不是簡單地自我否定

今天論壇主題是“中國故事與文化自信”,我感覺,文化自信我們講得已經比較多了。從我小時候起,就一直在講五千年的文明、四大發明等等。但是,盲目自信帶來的許多惡果我們也都領受了。特別是近代以來,“天下之中”、萬邦來朝的自大,讓我們不知道世界大勢的變化,“中國之天下”早已變成“天下之中國”。因此,今天在這個論壇上,跟各位交流文化自省之于文化自信的意義與作用,我覺得非常重要。

其實,中國文化向來是講究自省的。比如說,儒家從孔子到孟子都講自省,要“反身而誠”,強調自省對于提升個體修養的重要性。道家也是這樣,講“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認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一個人如果能夠不自我表現,他就明白了;如果能夠不自以為是,他就能夠名揚天下了。了解別人的人是一個智慧的人,但最難得的是要了解自己,這樣才是一個澄明的人。

我有一句“格言”,(全場笑)那就是“一個人走向內心世界的路,要比走向外部世界任何一條路都困難得多”。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曾經去過南北極,他說兩極雖然很遠,但也是一段固定時間內可以到達的。而一個人要真正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有的人花一輩子都不夠,到臨死之前都不明白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所以,一個人走向內心世界的路,要比走向外部世界的路遙遠悠長得多。這就凸顯了自省的艱難,唯有自省之后,自信才能站得住腳。

以這樣的認知,我們來看所謂文化自省的問題,就會發現,人對自己所秉承的文化須有一份深刻的省思。而基于今天的語境,我們要說,只有通過深刻甚至艱苦的自省,我們才有可能真正開顯文化的優勢,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為人類的“知識共同體”增添中國的智慧。然而很遺憾,我們在這方面做得既少又不太好。

那么有人就要問,你講自省是不是就是說要找自己文化中不好的一面呢?不是的。我是研究傳統文化的,對自己的文化非常珍愛。所謂的自省絕不是自虐,也不是簡單地自我否定,而是對自己的文化有一份理性客觀、恰如其分的認識。這樣得到的結論才是成熟的。

我們往往念著西方的經,對自己文化的超越性內涵卻不珍惜

以儒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特點——講究身心相與,也就是一個人身心不能分離。但你們看到,今天的社會,身心分離的人很多,雖然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但是人的幸福度在下降。

傳統文化強調人的身心相與,認為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如果不能處理好自身的問題,就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因此,它雖不一概否定人的現世欲望,相反與西方人講“資產是文明的基礎”一樣,也講“士有恒產,才有恒心”。而且它承認,高尚的人固然多追隨義,但是普通人懷惠圖利也是可以理解的。此所謂“甚愛必大費”,而與之同理,“多藏必厚亡”。

孔子說過,如果有錢賺,讓他做市場的看門人也愿意。但是,他更強調的是,人應該區分“義”和“利”的不同,人應該先義后利。道家也講要懂得“知止”的重要性,就比如年輕人談戀愛,不能追得太緊,要給人家一點空間。(全場笑)

但放眼今天的世界,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多不多?并不多。所以,有些窮人乍富就顯現出了惡形惡狀,拼命為子孫留財產,卻渾不知傳統文化告訴我們,子孫“賢而多財”會“損其志”,“愚而多財”會“益其過”。

再看看,人性極度的貪婪、對資本無止境的爭奪,不僅使人賠上身心分離的代價,還使得公平正義的理想以及自由經濟、民主政治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備受考驗。

大家可能沒注意到,次貸危機過后,與亞當·斯密、凱恩斯和馬克思一起再度引起西方人關注的,還有孔子的哲學。《泰晤士報》 發表過一個著名的文化人麥金泰爾的文章,稱孔子的學說從來就是簡練有力的,如今也一樣。孔子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句話“正是對次貸危機時代的譴責”。推之更早,西方自由經濟的鼻祖魁奈也一直對孔子的思想評價很高。但是,現在我們往往念著西方的經,對自己文化中具有超越性的內涵卻不知道珍惜。

中國人講究“和而不同”,對西方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再比如說,中國文化很重視“人我相與”,注重將一己身心的和諧推展到人際與社會。

親人之間講究父嚴母慈、老安少懷。鄰里之間講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國家之間,講敬信修睦、克己恕讓、和而不同。對內,這其實對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處理各方利益紛爭是很管用的。今天的中國社會利益矛盾非常突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時候利益雙方站在自己立場上主張權益,可能都是對的。按照過去的方法去封殺一方、保護另一方是不可行的。這時候,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人與我之間的相處之道、禮儀規訓就變得非常重要,能派上用處,確保社會的祥和。

對外,放眼世界,推之廣遠,傳統文化也能為日益走向多極化的當今世界解決矛盾與沖突提供新的思路。事實上,當前嚴峻的國際關系已經表明,如果不能照顧處在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的基本權益和特殊關切,一味崇尚強權政治、“叢林法則”,國與國之間的對立必然會加劇。而我們中國人講究“和而不同”,就對西方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大家都知道哈耶克是偉大的經濟學家,他同時還是一位哲學家。他認為,“人類合作的擴張秩序”有兩種,一種是“自發秩序”,還有一種是“人造秩序”。他推崇的是自發的秩序,并且認為老子哲學中的“無為”與“好靜”正是一個典范。但是,今天許多人在講軟實力的時候,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并沒有恰如其分的評價,以至于這種文化的潛力沒有被釋放出來。

還有,中國文化很重視“物我相與”,不把外物與自然看成是無生命的東西,而是樂意與外物打成一片,回身欣賞過程中的自己。

中國人從來都是習慣在自然的環境中宣泄情緒,放松身心。所以,中國有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還有基于這個本體論而產生的“知行合一”的實踐論,再而產生“情景合一”的審美論,這些都給人安妥自己的身心提供了可能。在“物我相與”的基礎上,衍生出“節用愛物”的樸素思想,又與當今社會構建環境倫理和生態文明有著相通的地方。

尤其是道家哲學強調的“道法自然”的生態整體思想,講究“不以人滅天”的生態和諧思想,無物不可、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吾非不知,羞而不為”的生態技術思想,都足以為我們重新定義人類的生存狀況、反思其生存方式與意義的合理性提供借鑒。但同樣,我們對此及由此延展出的道教的相關思想多有忽視。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孫易恒]
標簽: 還是   汪涌豪  
  • <dfn id="3kwm1"></dfn>
    <dfn id="3kwm1"><div id="3kwm1"><label id="3kwm1"></label></div></dfn>

      <abbr id="3kwm1"></abbr>

      1. <menu id="3kwm1"><nobr id="3kwm1"></nobr></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