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文史 > 正文

時代呼喚傳統經典回歸(2)

核心提示: 在多元文化急劇交鋒和碰撞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大力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從本土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汲取養分,首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自覺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弟子規》作為影響最為廣泛的“科普版”國學經典讀物,在當下仍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

以仁愛之心,協調社會交往

《弟子規》傳承儒家的仁愛觀,提出了要從“孝、悌”之心開始,培養一個人“泛愛眾”的能力。一個人如在落實了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之心后,再把孝悌之心推及到社會大眾的身上,這就把對家人的愛提升到了博愛世人的高度,仁愛之心就由此形成了。另外,《弟子規》第四節詳細闡述了“信”的內涵,提出了“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的為人處世的原則,這也可以看作仁愛之心的應有之義。在人際交往中若能以仁愛之心待人,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人際關系就能更加融洽,社會氛圍也將更為和諧。而反觀現實,社會誠信的缺失正成為當今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受到社會上廣泛彌漫的急功近利的物欲風氣潛移默化的腐蝕和影響,人們把太多的眼光關注于如何獲得自我利益而忘掉了誠信這一傳統美德,形成了一種以利害為取舍標準的處事原則。假冒偽劣商品、有毒食品層出不窮,偷稅漏稅、商業欺詐、電信詐騙等現象屢禁不止,社會上曾一度出現過“防詐勝于防洪”的恐慌。種種不誠信的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傷害了人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感情。《弟子規》中所昭示的仁愛原則,具有極強的時代價值,尤其是對我們當今社會存在的誠信問題極具啟示意義,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踐行。可見,《弟子規》的社會交往價值即體現在這里。

以德育先行,定位人才培養

從“總敘”中24字所蘊含的人才培養的導向上來看,《弟子規》明確了人才培養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進行道德教育,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先培養德行,后學習知識和技能。從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上來說,《弟子規》以孝、悌、仁、愛為核心理念,主張人才培養的總的價值目標是解決如何做人,如何成為文明的人和有教養的人的問題。這一教育定位與我國現階段“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基本吻合,因而可以看成是具有普適性的教育經驗的總結。但目前仍廣泛存在的人才培養的做法與《弟子規》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以及現階段的教育方針是有所偏離的。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不少學校片面強調科學知識的學習,重智育輕德育,應試第一,競爭第一,以傳授知識為功利目的,忽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在素質教育的理念提出以后,由于缺乏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理解和繼承,不少人又把學點畫畫﹑書法﹑彈琴等一技之長與素質教育等同起來,誤解了素質教育的實質。在這一背景下,高分低能、道德素質差的學生屢見不鮮,人才培養陷入了誤區。由此可見,《弟子規》在人才培養上的現實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復雜的社會現實凸顯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通過學習踐行國學經典以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已成為一個時代的呼聲。究竟應如何有效地傳承國學經典中的精髓?幾千年教育史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學習者可以通過長期閱讀或背誦經典,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習慣。在中國古代,從私塾到書院,學生便是通過反復閱讀和背誦經典,受到人文修養方面的熏陶,實現了培養知書達禮的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

《弟子規》作為儒家道德倫理觀念最精煉、最通俗、最易記的文字載體,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和行為規范,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全人類的普世價值。它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明確指出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全文只有1080 個字,最長的部分是“謹”,204 個字,最短的“總敘”只有24 個字,在形式上概括簡練,音節整齊、節奏鮮明,言簡意賅,要言不煩,讀起來瑯瑯上口,既雅致又通俗易懂,易記易誦,青少年容易接受,也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或在社會上推廣,并發展成人們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惡、美丑的行為標準。因此,建議在學校教育的各個層次,由淺入深地開設《弟子規》課程,使全國的青少年從小就接受中國文化的扎根教育,同時也號召家庭和社會加入到吟經誦典的行列中來。當然,要將傳統的國學經典作為現代教育資源,也不能無視其中所包含的一些封建性的糟粕。

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僅僅靠閱讀或背誦來重溫傳統經典還是不夠的,而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家庭教育中要將孝悌觀念落到實處,父母必須做到嚴慈相濟,以身作則,子女才會模仿效法。在學校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率先垂范。教師的仁愛之心體現為真誠地尊重學生、充分地理解學生以及平等、寬容地關懷學生。另一方面要多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帶領學生去敬老院義務服務,引導學生做一些微公益活動,以踐行敬老愛老、關愛他人的傳統美德。另外,也必須從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激勵機制的完善上保障和推行道德教化。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

責編/譚峰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譚峰]
標簽: 傳統   經典   時代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