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元文化急劇交鋒和碰撞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大力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從本土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汲取養分,首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自覺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弟子規》作為影響最為廣泛的“科普版”國學經典讀物,在當下仍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優秀文化傳統 民族復興 弟子規 國學經典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弟子規》一書由清代康熙年間學者李毓秀撰輯、后經賈有仁修訂而成,曾被稱為“開蒙養正最上乘”的啟蒙讀物。其主要內容可以用出自《論語·學而》篇的“總敘”24字來概括:“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其核心理念是“孝悌、仁愛”。全文共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七部分,各部分各有側重,但互為關聯,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對年輕人的道德品質、言語行動、接人待物、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規范和要求,其中所閃現的智性光輝隨處可見。就上述三個方面來說,《弟子規》的普適性和現代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以孝悌之規,維系家庭倫理
《弟子規》作為“科普版”的集儒家孝道之大成者,系統而全面地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孝的行為準則。全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講“孝道”,其中所包含的遵親命、足親好、侍親疾、慰親心、諫親過等一系列行為規范,是傳統孝文化中具有終極價值的部分。文中所闡述的道理,譬如“入則孝,出則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等教誨都具有永恒的倫理價值。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弟子規》秉承儒家的孝道觀,主張“孝親”應當將內心的敬重和外在的禮儀結合起來,內外兼修,并提出了“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的協調親子關系的行為準則,其深刻的現實意義通過觀照獨生子女家庭的現狀就可見一斑。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的獨生子女一代,受“6+1”家庭結構以及家長教育方式的影響,他們中的很多人往往任性、嬌氣,以自我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較弱。親子關系中的“溺愛無度”直接導致了孝悌觀念的缺失。由于從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陽”,習慣了居于原生家庭的核心地位,如果又缺乏相應的家庭倫理教育,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有“尊親”“諫親”“慰親”的意識,也缺乏“養親”“侍親”的能力,由于兄弟姐妹的空缺,友悌的觀念更為淡薄。而在現實生活中,眾多非獨生子女家庭也照樣存在親子關系的巨大障礙。總之,嚴峻社會現實呼喚著傳統家庭倫理觀念的回歸,《弟子規》的家庭倫理價值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