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抓住“破舊立新”這個實質
向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重要組成部分前進,一個前提性要求是要搞清楚實現這樣一個現代化究竟需要我們做到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簡而言之,“破舊立新”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牢牢抓住的實質。在這里,存在著兩個問題需要做一點理論辨析。
其一,在這里舊與新的區別,不是“左”“右”之差。一種傾向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在思想理論界一種不正確的觀點看來,任何一種現代化都是西方化,換句話說,只有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才是“新”。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他在同一篇講話中提出的一個新的視角,值得我們充分重視——他說,“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地區和國家不斷出現亂局形成了鮮明對照。這說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 。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蹄疾而步穩,一方面警惕產生推進這項工作的畏難情緒,一方面也要對推進中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與敏銳性。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政治定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兩條十分重要的經驗和原則。有了這樣“定海神針”,我們就能在國家治理的長期實踐中超越風險社會。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一個整體,“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定了必須堅持的政治方向——換而言之,我們今天所要立的任何一項“新”,都不能游離于社會主義制度之外。從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型,積極有效地提供制度供給以防止出現“制度真空”,毫無疑問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意義,在于能夠凝集成果、體現特色、彰顯優勢、引領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來源,是在政治建設領域,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能夠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加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完善、基層民主建設不斷發展以及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不斷進步;在經濟建設領域,基本經濟制度能夠充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既促進效率與活力、又保障公平與和諧,從而使得保持和促進經濟在新常態背景下平穩較快發展在我國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之所以創造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其背后的一個制度原因正是來源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治理就是為了堅持社會主義、鞏固社會主義、完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