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小鎮深受市民歡迎,建設農業公園帶動作用明顯
瓊海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為戰略目標,而支撐起這一戰略目標的具體做法,就是以特色小鎮、農業公園、旅游綠道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四根柱子”作為支撐。從調查結果來看,88.2%的受訪者對“四根柱子”整體推進,為瓊海百姓搭建起“幸福之屋”的各項措施持非常贊同的態度。
打造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風情的特色小鎮,讓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第一根柱子。具體來看,瓊海市在充分保護、尊重和依托現有地形村貌、田園風光、農業業態和生態本底的基礎上,挖掘資源、尊重歷史、傳承文化,將全域12個鎮打造成“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特色,一鎮一產業”的特色小鎮,不僅使當地農民不離鄉、不離土、就地就業致富,更讓特色小鎮成為農村轉型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有效載體。調查結果顯示,有90.8%的受訪者對打造特色小鎮表示十分贊同,得分在“四個柱子”中最高。
比如曾經基礎設施落后、居民以遠洋捕魚為生的潭門鎮,在打造成展示南海文化的“蔚藍潭門”漁業小鎮的三年多來,全鎮的社會生產總值在2015年達38.26億元,比2012年9.74億元增長292.8%;旅游總收入從2012年的沒有增加到2015年的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萬元??梢哉f,瓊海市打造的12個各具特色的風情小鎮,切切實實讓農民在家門口得到看得見的變化、看得到的實惠。
連接鄉村道路、機耕道路和田間道路,形成暢通的綠道網格,形成農民致富之道、市民休閑之道、游客觀光之道的旅游綠道,是瓊海市建設田園城市的又一重要支柱。調查結果顯示,有90.1%的受訪者對此項措施的評價為“非常贊同”。旅游綠道作為瓊海市打造全域5A級景區的紐帶,在不砍樹、不動村的前提下,在林間新修建起100多公里的綠道,連接起200余公里的暢通工程鄉村道路、土地整治機耕道路和農業綜合開發田間道路,形成300多公里的綠道網絡,最終實現綠道貫穿全市2756個自然村,讓游客沿綠道感受到瓊海原生態的休閑旅游,讓居民、農民和游客各得其所。隨著綠道的開通,瓊海市2015年接待旅游人數860.21萬人次,比2014年增長20%,旅游收入49.82億元,增長50%。旅游綠道變致富綠道,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帶來的福利逐步增長。
而相較于特色小鎮、旅游綠道帶來的顯著變化,瓊海市致力打造的具有現代化農業產業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閑功能和運動功能的農業公園,則相對低調地為農民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實惠。盡管86.2%的“非常贊同”比例略低于特色小鎮和旅游綠道,但從以打造農業公園為特色的鄉鎮建設成果來看,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業轉型、農民增收,是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的重要舉措,是一項需要長期規劃、長期堅持,同時也具有長期收益的重要措施。
以塔洋鎮為例,塔洋以“湖伴七星,邑立塔洋”為主題,以歷史文化和特色美食為引領,打造古邑風情小鎮;以鄉土文化和特色產業為基礎,建成了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塔洋核心區;2015年社會生產總值達11.3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8.8億元,第二產業總產值0.15億元,第三產業2.35億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560元,同比增長11%。
嘉積鎮也積極打造文化特色新品牌。在文化陣地建設方面,嘉積全鎮各社區、村開展“書法文化書屋”建設工作,2014年以來,先后建設了山葉書屋、北仍書屋、田園書屋等一批示范性基層文化陣地。在品牌文化活動方面,嘉積鎮在每個節日都舉辦嘉積品牌文化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三月踏青看瓊海、龍壽洋九月九歡樂會、田野讀書節、荷花節、美食節、咖啡文化周、書畫攝影展、康樂人家大舞會、毛澤東詩詞朗誦等12種品牌文化活動,以文化活動的開展促進鄉村農旅融合發展。
如果說特色小鎮、農業公園、旅游綠道都是能夠直接吸引游客、展示瓊海風情的建設舉措,那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則是上述舉措的重要保障。調查結果顯示,有88.7%的受訪者非常贊同瓊海市在加快行政服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產品向農村覆蓋,加快城鄉交通、供水、垃圾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方面采取的各項努力。
以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為例,瓊海在全市自然村以上規劃布點放置垃圾密閉收集桶(660L),機關、企業、學校、門店和居(村)民將生活垃圾進行初步分類,一方面將有機垃圾作肥料資源處理利用,一方面將無機垃圾、不可降解垃圾投放到密閉收集桶或由環衛保潔人員利用人力三輪車收集運送至密閉收集桶傾倒,再由城市管理局統一安排車輛到各桶點收集,運到市生活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處理。這些舉措有效地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的一體化。此外,《瓊海市中小學校長及教師交流管理暫行辦法》《美麗瓊海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方案》《瓊海市城鄉公交一體化實施方案》等方案的出臺,鄉鎮路面硬化的實現,城鄉安全飲水一體化的推進,都讓農民足不出村,就感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