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響哥薦:
網絡已成為民眾表達意見與情緒的重要渠道,每個網友也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網絡話語權。但是,特定社會事件的發酵總會伴生各種網絡暴力,仇官、仇富、仇知識的思想仍在蔓延。我們對網絡輿論場的第一感覺還是:亂。
今天思響哥就來嚴肅探討這一社會現象:網絡民粹主義。
來源 | 人民論壇網(rmltwz)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陳堯
網絡民粹主義是民粹主義在虛擬世界中的體現,在當前中國社會,主要表現為:將原本普通的事件標簽化、妖魔化,仇官、仇富、仇知識,通過扣帽子、制造謊言、散布謠言、渲染、煽動甚至謾罵、威脅等方式,壓制不同聲音,最終形成網絡民粹主義事件,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政治危害一:
割裂社會,破壞共識
網絡民粹主義的思維方法就是二分法,將社會現象和政治現象簡單化,從整體上將社會結構劃分為精英與大眾,提煉出關于精英和大眾的一些基本特性。在此基礎上,網絡民粹主義將社會生活和政治世界描述為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對抗,使用簡單的是或非、好或壞的標準來評判兩個階層的活動。
顯然,網絡民粹主義站在“人民”一邊,將普通大眾置于弱勢地位,站在道德原教旨主義的立場上否定、反對精英,拒絕承認非人民的話語或觀點,營造一種反精英的意識形態體系,強化階層對立,加劇社會矛盾,破壞社會共識。
網絡民粹主義將當前中國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于社會發展的不公正,將某些民眾的弱勢地位歸咎于政治權力的不當行使和腐敗,將貧富分化和不平等歸咎于市場經濟和富人階層的原罪和貪婪,將社會生活中階層分化和底層狀況歸咎于精英階層的無良和冷漠,并以底層的姿態表達不滿和反抗。
在涉及政府、法院、公安、城管等的事件以及涉及拆遷、環保等事件中,網絡“民意”幾乎總是與腐敗、權力濫用、侵害公眾利益聯系起來,并對事件中的地方政府或官員加以聲討。這種見官必反的民粹情緒,使得網絡空間充斥著敵對、仇恨和暴力。
在周永康案、薄熙來案,在廣東烏坎事件、貴州甕安事件,在浙江溫嶺殺醫案等事件中,反體制、反權力、反精英、反知識的民粹化情緒一覽無遺,網民幾乎一邊倒地站在“受害”、“弱勢”的“民眾”一邊,對官員、精英、專家等進行質疑、謾罵,很少有理性的聲音。這種民粹化的傾向無助于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反而加劇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隔離和對立,對現實社會秩序構成了沖擊。面對洶涌的網絡情緒化表達,傳統媒體的共識凝聚功能遭到了挑戰,在反對政治權威、反對既有建制、反對主流價值的話語體系中,傳統的政治共識也遭到了解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