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政協主席付志方認為,京津冀三地應攜起手來創新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建立溝通對接機制,將現有省市領導對接溝通制度化,具體工作層面對接常態化,形成高層互訪推動、部門協調組織、企業主體落實的協同發展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共建共享機制,推進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津冀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等共建平臺建設,探索建立生態、扶貧、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共享機制;三是建立市場推進機制,借鑒共同組建鐵路公司、港口等市場化運作的成功經驗,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項目實施。
對此,有關專家學者也表示,“區域發展,重在協同,也難在協同”。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認為,從發展階段上看,北京的關鍵詞是“疏解”,天津是“提升”,而河北則是“發展”,三地不乏錯位發展的機遇。其中的關鍵是要解決“給”與“要”之間的矛盾,首先北京要“舍得”給,不僅是資金投入,更要舍得不符合自身定位的產業,舍去同質化競爭,換來京津冀的共贏。作為保障和約束,久喚未出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考核制度的調整也不可或缺。
實現城市協同發展的準確定位,最根本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研究所主任吳唯佳認為,一直以來,大氣環境治理、水環境渤海海洋環境的保護等跨流域、跨地區的協調工作之所以遲滯不前,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
經過兩年的實踐,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推進階段,但協同發展不是政府之間簡單的協同合作,最終顯現效果還要看市場主體。為此,需要進一步深化政府自身的改革,切實簡政放權,打破阻礙要素自由流動體制機制障礙,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既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也是一個深化改革的倒逼機制。
按照中央的頂層設計,京津冀三地預計到2030年將基本形成一體化格局。如何在改革中一步步實現這個美好的構想,是擺在京津冀三地面前的共同課題,河北已經在書寫一份精彩的答卷。
借鑒與啟示
對于區域發展來講,戰略定位具有綜合性、科學性和戰略性的特點,故而對區域的未來發展愿景具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意義。區域的戰略定位又是一個具體的時間過程,需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其始終,做到與時俱進。
面對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各地對于推進產業轉型已經基本形成共識,關鍵是要在認清形勢的基礎上,實現精準定位,同時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定位,在宏觀經濟政策、人才政策、企業政策等方面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比如,當前的鄂爾多斯,產業轉型已經是“華山一條路”,但產業轉型必須要因地制宜,富有前瞻性地科學制定產業規劃和布局。產業轉型發展絕不會一蹴而就,對于轉型的形式、途徑和難度,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對于轉型所遭遇的人才匱乏和資金不足兩大困難也亟待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轉型人才如果大量缺乏,在轉型時,無論是發展新興產業還是進行傳統產業新型化,都將會感到有心無力。因此,無論是發展煤化工,還是發展電子信息和汽車制造等新興產業,都需要以優惠的政策和待遇吸引人才。
在戰略上精準定位之后謀發展,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要深化相應的配套改革,有效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和促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應當不斷完善市場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放寬行業準入限制,讓企業自發地追求更高層次的產業結構。總而言之,面對當前國家改革大潮,區域發展重新定位面臨的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必須抓住問題的根源,以開拓創新精神推進相應領域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既定的戰略目標落實到位,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在新常態下,提升發展質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必須高度重視戰略上的精準定位,大力推進與之相應的配套改革。以河北為例,定位決定未來,立足自身特點優勢做好長遠規劃和準確定位后,發展的愿景值得期待,以改革精神推進協同發展形成的經驗,也值得學習借鑒。
(執筆:韓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