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龍頭企業在國際市場耕耘多年,更了解國際市場需求、更能發現潛在商機、更能有效合理配置資源。龍頭企業抱團出海,有利于防止中國企業同質化問題,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和內耗,有利于提高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抗風險能力。2015年5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秘魯出席中資企業座談會時提出,在“走出去”過程中,面對地域文化差異和各種風險,企業一定要抱團出海,防止惡性競爭,國家在金融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支持。中國龍頭企業抱團出海還有利于中國標準的推廣,中國很多行業的標準已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推廣中國先進標準不僅可以規避中國資本的投資風險,也可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中國龍頭企業抱團出海,也是我國龍頭企業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跨國公司的需要,有利于中國經濟更好融入全球經濟。也有助于發揮示范作用,為廣大中小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借鑒。
中國企業要加強相關知識學習,增強綜合素質,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從中國企業自身因素看,因我國海外投資起步較晚,企業缺乏海外投資經驗、對國際市場不熟悉、對國際規則不了解。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站住容易站穩難”,主要困難在于:暫時沒有形成明確的國際價值共識,對貿易自由化規則缺乏深入了解。金融危機以來,貿易摩擦呈現出常態化、復雜化的趨勢。中國企業治理制度與“一帶一路”多數國家最易沖突的是環境壁壘和社會責任壁壘。被抵制甚至驅趕的主要原因是所謂“污染”“人權”等問題。企業應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嚴格遵守和執行所在國的法律制度,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糾紛。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前,要了解所在國的政治環境以避免風險,了解所在國的法律制度以避免糾紛,了解文化禁忌以避免沖突。必要時,應積極組織企業人員參加相關知識的系統培訓,熟悉國際貿易的相關知識,國際法的相關規定,熟悉所在國的貿易保護模式,簽訂相關投資保護協定,以降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風險。
很多中國的企業仍缺少大量具有國際化管理水平和跨文化經營能力、了解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法律制度的復合型人才。企業應加強這類人才的培養力度或引進力度。
要強化相關領域智庫建設,加強智庫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開創性的探索,既缺少前人的成熟經驗,也鮮有成功先例可供借鑒。智庫作為咨政建言、輿論引導、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在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應充分調動政府、學界、民間力量,鼓勵成立“一帶一路”智庫,進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問題的研究,發揮智庫的中介咨詢作用,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推進;鼓勵加強智庫間的交流合作,發揮智庫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的互利共贏。
智庫應按領域分階段開展“一帶一路”調研工作,系統地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環境、法律體系、交易習慣等進行研究。減少重復性研究,有針對性地為政策獻策進言,為企業提供合理建議。智庫應注重進言建議的專業性、建設性、可行性,努力提高智庫研究成果的政策轉化率,降低投資盲目性。關注“一帶一路”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同時,還要注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的研究。“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通過人文交流、消除分歧,增進民心相通,為開展深入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加強智庫間的交流合作,不僅包括國內智庫間的交流合作,也包括與國際智庫尤其是沿線國家智庫的交流合作。通過建立“一帶一路”智庫聯盟、開展“一帶一路”國際論壇、成立“一帶一路”國際網站、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數據庫、開展“一帶一路”主題互訪等推動交流合作,即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也有利于沿線國家分享發展經驗,還可以增強政治互信,推動政策協調,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開展營造和諧共贏的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