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追求強盛與國家避免衰變,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不過,這并不是說,一個國家成功避免衰敗,就一定走向強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因為一個國家雖然避免了衰敗,但它僅僅想生存下來,不被其他國家消滅,如此而已。那么,這個國家就無法走向強盛。因為它自己缺乏走向強盛的國家雄心。一個國家,沒有促使國家強盛的動機,哪來國家強盛的結果?不過,即使一個國家心懷極其強烈的追求強盛的動機,也并不等于說這個國家就一定能實現強國的目的。
原因很簡單,一個國家的強盛,既需要這個國家心存壯志凌云的雄心,也需要這個國家建構和治理得法,還需要舉世的公認甚至是全力的追隨。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1500年以來,世界邁出自己的現代步伐,任何一個國家不再可能將自己囿限在封閉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國家間“面對面”的競爭機制,由此成型。在這樣的處境中,一個國家很難故步自封,按照自己的慣有習性不緊不慢地延續下去。相異理念、不同政體、各種制度、迥異資源,搭配上各種舉措、機遇與績效,造成國家間統治與治理效果的巨大落差。國家的興衰所演繹成的震撼人心的故事,甚至讓人來不及停下來興嘆一番,便不得不對之進行刷新。僅舉其大者,20世紀初期英國的衰落與美國的崛起,足以撥動任何關注國家興衰問題人士的心弦。如果說英美霸權交替尚算平穩,沒有引發世界震驚的話,20世紀中后期美國與蘇聯的熱戰與冷戰的激烈抗衡,更是上演了一出國家興衰的競爭性大戲。結果,以蘇聯的轟然倒下告終。盡管,這樣的競爭結果迄今還讓一些中國人完全無法接受,但那已是無法改寫的歷史事實了。至于日本、德國這兩個國家,試圖以軍國主義掀動國家崛起的幕布,在迅速落幕前,演繹的是一出國家滅亡的巨大悲劇。這就更讓人唏噓不已了。
此情可待成追憶。蘇聯的倒臺,讓一些眷戀某種特定牌號意識形態和高壓性社會政治制度的人們,無限惆悵和失落。但蘇聯已經是肉體、魂魄俱不在。面對蘇聯、東歐等國的崩潰,與其哀嘆、惋惜,不如總結其深刻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