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的途徑
“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融計算機科學、語言學、心理學、腦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自動化控制等多學科于一體,不僅需要科技與人文學科間的協同創新,還需要沿線國家以及世界范圍的合作建設。其實現途徑至少包括四方面:
進行戰略規劃。“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工程浩大,需要從國家層面統一組織實施,加強頂層設計和宏觀戰略規劃,并給予持久的政策支持和課題投入。以俄羅斯為例,其國防部負責確定國防領域的關鍵外語語種,在高校儲備的外語資源多達145種,涉及9大語系,語種覆蓋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基于語言資源的國別與區域等研究也取得很大成果。而我國語種資源儲備明顯不足,國內高校能開設的課程不超過70個語種,而且語言資源建設大都停留在語言教學階段,在國別與區域研究等方面相對滯后,難以充分滿足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因此,建議國家制定“‘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規劃綱要”,明確語言資源開發的目標和順序。比如,先確立一批與國家安全和對外經貿聯系密切的戰略語種(包括阿拉伯語、緬甸語等),或在區域和經濟上地位重要的關鍵語種(包括印尼語、泰國語等),優先開發其語言資源。與此相應,建議在“一帶一路”建設基金中設立語言資源建設配套項目資金,組織重大課題,開展分國別、分語種的系列研究和資源開發,提出明確的研發要求和評估標準,從政策和制度上保障語言資源建設的持久推進。
整合現有資源。當前國內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對沿線國家部分語言及語言國情開展過調查研究,積累了一些語料和數據信息,建立了不同用途和規模的語料庫或數據庫。比如北京語言大學陸續建設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多國語翻譯平行語料庫、語言大數據BCC語料庫、面向語言信息處理的基礎資源庫等多種語言資源庫。上述不同類型的語言資源庫和相關數據分散在不同的研究機構和專家手里,難以共享和利用。建議國家統籌現有的語言資源,將所有與沿線國家語言文化資源有關的項目和成果整合起來,進行二次開發和盤活使用,提升既有資源的利用率。
開展跨國合作。“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是一項跨國工程,需要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特別是與沿線國家的互利合作,建立共建共享的資源庫平臺。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來華留學生和漢學家資源。比如,有“小聯合國”之稱的北京語言大學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1萬多人次在此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目前已為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幾十萬名留學生,與世界上58個國家和地區的321所大學及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其漢語教育幾乎涵蓋了“一帶一路”沿線所有國家,培養了大量國際知名漢學家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校友中包括總統、總理、外長、大使等國際政要和官員。這些人才資源不僅是語言資源建設的內容和對象,而且可以成為語言資源的采集者、建設者和傳播者。如果把沿線各個國家的漢學家引進語言資源建設工程,統一部署,分頭行動,那么語言資源建設就會立竿見影,事半功倍。
其次,可以充分依托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平臺。當前沿線大部分國家都設立了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除了開展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之外,孔子學院還應該成為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平臺。比如,利用孔子學院的教師和學生資源,成立若干語言資源研發機構,采集當地人語言,調查當地語言國情,挖掘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的語言文化資源等。再如,依托國家漢辦“孔子新漢學計劃”和各類“獎學金”項目,資助與語言資源建設有關的課題研究、進修訪學、聯合科研等。
最后,可以充分發揮中國留學生的作用。沿線很多非通用語種的國家都有中國留學生在學習當地語言和相關專業,這些學生數量不多,比如,也門共和國目前只有幾十名中國留學生,這些人可成為國家未來的語言人才。可將這些學生納入語言資源建設的隊伍中,在語言資源采集加工、語言國情調查和研究等方面充分發揮其作用。
運用前沿技術。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應該充分運用各種前沿技術手段。比如,可以綜合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圖形圖像技術、聲光電展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各種新媒體技術,開發大數據的語言文化資源庫和語言資源在線采集及處理服務平臺,研發多通道交互語言模型,推送原始語料、標注語料、語言知識、語言文化樣態陳列、語言文化體驗游戲等多種專題。可以建立“一帶一路”語言大數據增值服務機制,開發面向智能手機的“語言通”服務客戶端,為沿線國家的各界人士提供語言采集、在線翻譯、知識和信息專題、語言學習和評測、語言實時監測等各種語言大數據增值服務,滿足“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多種語言需求。
結 語
“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是互聯互通,互聯互通的基礎則是語言互通。當前我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通用語種的語言資源嚴重匱乏,已成為影響互聯互通的突出障礙,迫切需要國家層面組織和開展“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一帶一路”語言資源建設應該覆蓋沿線國家全部語種,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從語言資源的開發、共享與應用三個層面出發,組織實施“一帶一路”的語言資源庫工程、語言文化博物館工程和“語言通”工程。為此,一要進行戰略規劃,二要整合現有資源,三要開展跨國合作,四要運用前沿技術,全方位建設“一帶一路”語言資源的系統工程,實現服務互聯互通、服務國家安全、服務文化傳承和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
注釋
【1】引自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時的講話。
【2】李宇明:《“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人民日報》,2015年9月22日,第7版。
【3】“語言通”一般是指為國內外用戶提供溝通服務的即時通訊翻譯軟件,通過遠程服務器數據傳送,可以快速將用戶輸入的話語轉換成多種語言文字,功能強大,使用方便,是國際商貿、語言學習、跨國旅游等的輔助交際工具。在本文特指基于語言資源開發出的多功能的語言智能產品,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各種語言服務,其主旨是實現語言互通。
【4】引自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時的講話。
【5】王建勤:《美國“關鍵語言”戰略與我國國家安全語言戰略》,《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2期。
【6】姚喜雙:《新論:語言是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人民日報》,2015年9月15日,第5版。
Language Resources Connectivity: An Urgent Need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Nie Dan
Abstract: Language connectivity is the basis for implementing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The language resources program for developing the Initiative should cover all languages of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start from the development,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help organ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resources library project,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museum project and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project, so as to better serve connectivity, national secur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develop the language resources program for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China needs to make a strategic plan, integrate the existing resources, carry out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make use of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language resources, connectivit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作者簡介】
聶丹,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導、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漢語語言學、語言測試、語言規劃。主要著作有《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概說》《漢語口語測試任務難度影響因素探究》《問學錄——漢語測試與話語分析探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