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國際產業鏈是建設“一帶一路”的基礎
獨特的發展模式使中國保持了長期的高速經濟增長,雖然工業產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剩,外匯儲備過高的問題也不可忽視,但它同時也為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當下,中國正積極促進產業融合和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則,現實可行的途徑就是加快構建國際產業鏈。“一帶一路”橫跨亞歐,促進沿線各國基礎設施共建和互聯互通,使貿易和投資更加便利化,可以加速形成新的國際產業鏈。中國在基礎設施、采礦與制造業發展等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可供亞洲等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和制造業不夠發達的國家借鑒。在“一帶一路”區域內,通過基礎設施投資,進行要素和資源整合,提升與各國競爭的比較優勢,形成包括貿易、國際物流、產業加工、商貿服務的國際貿易產業鏈,從而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也因此,構建國際產業鏈是建設“一帶一路”的主要基礎。
正在加速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一帶一路”有效對接具有重大意義,其一,可以解決構建國際產業鏈的巨大資金需求,達到吸引外資、更新設備、引進技術和開發資源的目的,也有利于中國在國際制造產業鏈分工中走向高端,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其二,長期以來較為落后的西部內陸地區將隨之逐步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這也將有助于構建東中西部的產業鏈,縮小西部內陸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其三,可促進中國的產業轉移、資本輸出,讓外匯儲備轉變成外匯資本,不斷提高其投資效益。進一步來看,亞投行的運營和“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實施,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相關國家的經濟繁榮通過國際產業鏈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亦有利于實現共同發展、共享成果。
與此同時,通過共建國際產業鏈和形成產業利益共同體,向相關國家和地區提供產業規劃建議和金融支持,也可提升中國在相關國家及地區的產業主導權和貿易主導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升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
提升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地位的途徑
一是構建單向國際產業鏈。即在全球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上形成從產品的研發與設計到生產與制造再到營銷與服務的單向的國際產業鏈。制造業目前依然是中國經濟的基礎,是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但是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也應緊跟世界潮流,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方法改造傳統制造業,提高資源與能源的利用效率,走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專業化的融合發展道路,不斷向國際產業鏈的高端攀升。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邁入服務經濟時代。跨國公司是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主角,也是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主要推動者。而商務中心區(CBD)由于市場環境相對成熟、商務環境與國際接軌、高端人才富集、創新氛圍濃厚等優勢,已成為國內外跨國公司總部的重要聚集地。CBD作為現代服務業集聚的重要載體,具有較強的資源配置能力、較高的經濟集約性和創新引領性,代表了更高效、更集約、更具競爭力的發展模式,正在逐步成為中國經濟戰略轉型的新引擎。中國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過程中應以大城市的CBD為重要空間載體,加速構建單向國際產業鏈,大力促進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其中的生產性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通過發展總部經濟,鼓勵和引導國內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入駐國內大城市,積極“引進來”,借力跨國公司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的高端環節,促進國內企業融入全球產業創新價值鏈。
二是構建雙向國際產業鏈。即在單向國際產業鏈的基礎上以“一帶一路”為依托,形成依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的設計研發與生產的國際產業鏈。在“互聯網+工業”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價值創造和分配模式正在發生轉變,借助互聯網平臺,企業、客戶及利益相關方紛紛參與到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價值創造、傳遞及實現的各個環節。“互聯網+工業”不僅僅是“信息共享”,還將實現更為廣泛的“物理共享”。社會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和消費者需求的更加個性化在客觀上要求無論是研發與設計、生產與制造,還是營銷與服務都必須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消費者的體驗式參與將徹底顛覆傳統的生產垂直分工體系。在未來的工業體系中,制造業企業將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產,不再單獨從事設計與研發、生產與制造和營銷與服務的任何單一環節,而是通過網絡將從顧客需求開始,到接受訂單、尋求生產合作、采購原材料、共同進行產品設計、制定生產計劃以及付諸生產的整個環節都聯接在一起,彼此溝通,使企業在面對客戶的需求變化時,能迅速、輕松地做出響應,以確保生產具有競爭力。中國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過程中應順應國際“互聯網+工業”發展趨勢,制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和具體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加速構建雙向國際產業鏈,通過大力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與高端制造、金融、商務商貿、物流、研發、銷售服務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雙向推動國內企業逐步步入國際產業鏈分工的高端環節,乃至創新和引領國際產業鏈。
三是構建復合型國際產業鏈。在全球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中融合與自身產業鏈相關的外圍環節,通過深挖自身產業鏈價值形成復合型的國際產業鏈。產業鏈的融合是基于產業之間的技術、市場共性以及強關聯性而形成的不同產業要素的融合,它的發展可以衍生出新業態。一般地,能夠以自身蘊含的有形價值帶動其外圍關聯鏈條發展并顯現其優勢的價值鏈為顯性產業鏈;能夠以自身蘊含的無形價值帶動其關聯鏈條發展并顯現其優勢的價值鏈為隱性產業鏈。而那種既能以自身蘊含的有形價值提升產業鏈上下游的產值和空間、又能以自身蘊含的無形價值帶動其他產業鏈關聯發展的,就是復合型產業鏈。中國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過程中應主要圍繞“文化、金融、商務、科技”四大具有稟賦優勢的要素來促進產業鏈融合和構建復合型產業鏈,如促進具有商務服務產業鏈與文化產業鏈屬性的廣告業、咨詢業、會展業、文化商務服務業的融合,可以形成“文化+”復合型產業鏈;促進具有商務服務產業鏈與金融產業鏈屬性的投資與資金管理業務,文化、科技等與金融融合,則可衍生出文化金融、科技金融,形成“金融+”復合型產業鏈。
總之,中國與“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及地區在資源、能源、人力、技術、資本、信息、文化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要素稟賦及比較優勢,而中國的低成本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轉換,傳統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弱化,因此必須培育以人才、資本、技術、服務和品牌為核心,并能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延伸的國際競爭新優勢,順應全球產業優化升級的大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與合作,促進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產業融合,引領“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及地區參與共建國際產業鏈并有效分享國際產業鏈分工帶來的利益,由此才能穩步提升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
(作者分別為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