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功運行,給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利用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具有重要啟示作用。目前,已經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的“中日韓三國自貿區”,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分析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簽署的動因和成功運行的經驗,對中日韓三國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北美自貿區 中日韓自貿區 啟示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世界第一個以地緣關系為紐帶,成功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歷經20多年的成功運行,成員國合作而伴生的國際貿易、產業融合、直接投資、技術交流、服務貿易等相關產業鏈的整合與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實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北美自貿區的發展經驗
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當今世界上實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區。在這個區域內,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高度不均衡的情況下實現了國家間的經濟合作、經濟互補,推動了北美洲地區的自由貿易發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尤其是改變了世界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重要格局。20年的市場運行,積累了諸多成功經驗。
實施有差別、非同步的關稅消除。在北美自由貿易的框架下,三國修改了一些實施過程的規定,為了照顧經濟體內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平衡經濟發展進程,根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有差別、非同步的關稅消除。經過10年~15年的過渡期,建成一個消除所有貿易壁壘,取消貿易關稅的商品自由貿易區,并實現生產要素在區內完全自由流動。為了實現該目標,參與國都通過分階段、分步驟來達到相關的協約。規定了發達國家之間取消關稅的時間是10年,發展中國家是15年。
區內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后,美加墨三國不僅加強了經濟、貿易、資源、技術、金融資本、人力資源等多領域的合作,尤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美加墨在自由貿易協定的框架下簽署了附屬協議《北美環境合作協定》,在環境合作協議的基礎上制定了具體可操作的環境保護計劃。開展了新環境保護合作計劃,簽署《2000年~2002年北美行動計劃議程》。確保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環境合作是對現行貿易協議的執行和完善,是北美向整個美洲的環境標準的趨同和合作模式的推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環境保護制度與合作方面,并沒有設置環境或生態上的標準,強調了成員國要在環境保護上合作。共同建立了環境應急狀態程序,采取共享環境保護信息的措施,制定了新的環境標準。
把擴大就業作為自貿區的目標之一。自由貿易區建設之初就將擴大就業作為其構建的重要目標之一,以期通過增加投資創造效益,擴大就業崗位。國內外的直接投資首先給墨西哥的經濟帶來了活力,墨西哥的客戶工廠的數量增加了17%,就業人數增長了46%。由于需要利用發展中國家當地的比較優勢,外國大量直接投資流入發展中國家。墨西哥擁有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和低廉的勞動力,以及便宜的土地價格等因素均有利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外國投資主要流向制造業、加工業、食品等行業。這些行業使墨西哥獲得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充分考慮發展中成員國利益。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貿易區中屬于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在構建北美自由貿易區時,充分考慮墨西哥利益。北美自貿區協定簽訂了勞動關系合作協議。協議包含的內容有:罷工權利、勞工結社和組織起來的自由和權利,集體與用工企業簽約的權力、禁止強迫勞動的權利和保護兒童、婦女同工同酬,消除雇傭歧視、防止職業病和職業傷害、提供最低勞動保護、賠償工傷事故、保護移民工人等權利。為此,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了勞動合作委員會,要求各國加強本國的勞動法標準,協定沒有明確制定新的勞動法律法規。
爭取共識、先易后難。北美自由貿易區建設之初,面臨許多困難和分歧。貿易協定開始執行的爭議的地方是降低關稅、非關稅壁壘。但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簽署的關貿協定并不僅僅是降低進口關稅,還有許多三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中普遍存在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侵權問題。另外,政府行政不能侵害外國投資者的財產和利潤。在反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上,執行勞動法保護勞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政府之間要合作。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化解矛盾,平息爭端,擱置爭議,尋求共識,先易后難。
區域內投資,優化成員國產業結構。墨西哥有效利用了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大幅調整了進口關稅,對外國的金融企業實行全面放開政策,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在外國巨額資本的作用下,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伴隨大量的投融資所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外國的直接投資促進了成員國的新興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成員國的產業結構的升級。北美自貿區加強了成員國的產業分工和合作,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成員國之間的資源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形成互補。
通過貿易優惠,擴大貿易規模。美國作為北美自貿區的倡導者,也是北美自貿協定的主導者,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和支配地位。分析貿易區內部的實力結構發現:美國擁有90%的經濟實力,卻只有66.6%的人口;加拿大有8%的經濟實力和7%的人口;墨西哥雖然有26%的人口,卻只有不到2%的經濟實力。貿易區的貿易優惠政策,擴大了區域內的貿易規模。在關稅和貿易選擇上分別針對不同國家的情況給予了相應的優惠,以確保成員國的最大獲益。
高新技術交流合作,優化經濟結構。北美自貿區通過貿易機制和投資機制調整了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尤其是高新技術的交流合作,優化了經濟結構。墨西哥利用本國的廉價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加強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開發,將商品重新出口到美國,再從美國再獲得巨額投資和技術轉讓,加快本國產品的更新換代,在垂直分工中獲得較多的利益。美國、加拿大利用其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擴大了墨西哥的市場,通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促進本國產業結構調整。
靈活的爭端解決機制。在北美自貿區運行過程中,貿易摩擦和爭端時有發生,雙邊的碰撞和維系既需要共識也需要必要的妥協。因此,北美自貿協定在實施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維系各自利益的爭端和摩擦,需要每個成員國在協定框架下自覺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和諧發展,合理化解爭端。北美自貿區成功的運行,得益于其高效獨特的爭端解決機制。在一般爭端解決機制中,基本原則是通過相互合作與磋商達成圓滿的解決辦法。該機制限定了爭端解決的時間,一個爭端的解決要經過爭端雙方的談判和磋商,30~45天內不能通過協商解決的爭端,成員國都可以要求貿易委員會解決。委員會通過召開全體會議,在發生爭端的國家之間進行斡旋、調解、調停,或改用其他可以選用的手段來達到問題的解決。整個爭端解決機制將實用主義和法制主義融為一體,靈活創新的機制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組建的區域經濟共同體提供了便捷的爭端解決方案。
提高通關效率,促進區內自由貿易。為了提高通關效率,北美自貿區采用了風險管理系統,人力報關系統被電子預報關制度取代。同時,報關行被改成由報關代理人申報進口,并且簡化了報關單內容,實現了商品和生產要素在自貿區內的自由流動。在美國和加拿大全天24小時開放的有66個繁忙的大陸口岸,其他地方開放16個小時。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還簽訂了一系列海關、口岸方面的協議,簡化通關手續,縮短口岸通過時間。北美自貿區全面實現了快速通關,為貿易自由和暢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區域互助,化解成員國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北美自貿區建立之初,墨西哥爆發了金融危機,經濟增長受到重挫,但是,美國、加拿大給予了重要幫助和支持。美國先后給予了墨西哥5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也相繼拿出數百億美元援助墨西哥。墨西哥自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長一直保持這較高的增長率。加強北美自貿區內的金融互助,有助于防范新的危機,自貿區通過調整成員國的產業經濟結構、資源共享、合理利用配置資源,加快區域內的國際分工,擴大和吸引了對外投資,增強了合作成員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增強了抵御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的能力。
對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的啟示
北美自貿區對中日韓自貿區的宏觀啟示。北美自貿區是世界最大的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是亞洲最大的自貿區,加上老牌歐盟自由貿易區,形成世界相互獨立、相互依存,相互發展而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發展的三大自由貿易區,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經濟一體化,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北美自貿區志在必得,中日韓自貿區勢在必行。兩大自貿區既有相似之處,又有獨特之處。因此,從自貿區理論、戰略、構建和發展、經濟效應等方面來看,都有其的共性特征與個性特點,尤其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構建與發展、成功與經驗,對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與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示范效應。
自貿區理論的啟示。從理論層面來看,北美自貿區構建與運行的典型意義和成功經驗,具有“模式”的獨特性和創新性,對世界自由貿易理論體系建設是一種突破和創新;即北美自貿區成功,突破了傳統經濟理論構想的、只有經濟發達國家之間才能構建“自由貿易區”的設想,才能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目標;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因為各種經濟矛盾和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往往很難結成大型區域經濟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歷經20年的成功運行,突破了這種傳統經濟理論的認識思維模式,充分印證了構成經濟集團、實現區域一體化,深層影響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地緣關聯性、戰略共存性,大國主導性、經濟互補性的理論設想和推論。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與運行,也可以從北美自貿區的成功經驗中,找到理論體系的突破口和創新點,找到發展中國家與經濟發達國家成員之間的利益“契合點”。
經濟戰略的啟示。從戰略層面來看,北美自貿區的成功運行,體現了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經濟戰略、美國經濟戰略。這種“國家級”經濟戰略,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潮流的“核動力”。北美自貿區積累了20年的戰略發展經驗,不僅對北美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了巨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形成了“北美自貿區”的主導地位,獲取最大的利益和資源。這就是戰略的圖謀和力量。
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同樣具有“國家級”戰略。作為繼“歐盟”、“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中日韓自貿區不僅具有戰略可行性,而且,對亞洲和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的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推動力。北美自貿區體現了大國的引領、主導、先行、先試的帶動作用;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與發展,同樣需要大國的引領、推動、先行和發展。中國是日韓最重要的第一貿易伙伴,日韓是亞洲經濟強國,但日韓國內面積狹窄、資源匱乏,決定了其對中國市場及世界資源經濟和貿易市場的依賴性。中日韓三國的地緣性、經濟依存性、資源互補性等,都表明區域經濟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事實上,中國已經與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很多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包括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中國國內的一些省級自貿區等等,但這些自貿區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力和影響力,但這種作用力和影響力是有限的。只有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與運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自由貿易區,才是真正的國家級經濟戰略,真正體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高度融合、戰略發展、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戰略意圖。
中日韓作為東亞地區三個經濟大國,涵蓋人口15億,GDP總量超過1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20%,占東亞地區的90%,已超過歐盟。而構建中日韓自貿區,將實現三國產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產業深度合作,市場更加開放,貿易更加自由,逐步實現貨物、人力、資本更大限度的自由流動,促進三國產業調整和經濟貿易發展水平的提升。
自貿區構建與發展的啟示。北美自貿區成員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實力存在較大差距,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經濟差距也較大,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等差異性,使北美自貿區具有“南北”共存性、一國主導性、經濟互補性的特點;既存在美、加之間的“水平形態的經濟合作與競爭”,也存在著美墨、加墨之間的“垂直形態的經濟合作與競爭”。
基于此,對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與運行,借鑒北美自貿區垂直分工合作的“模式創新”理念,利用成員國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的差異,發揮成員國的互補優勢和比較優勢。中日韓三國都是世界貿易大國,但經濟水平差異較大,“求同存異,共贏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中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和自然資源豐富,具有規模較大的市場潛力,但資金短缺、技術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約發展,需要借助外資和技術力量。日本經濟最為發達,資本和技術資源雄厚,但自然資源缺乏,消費市場狹小,需要中國大市場拉動需求。韓國是個新興工業化國家,同日本一樣也存在自然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等問題,既需要借助日本更先進的技術,又需要利用中國大市場拉動消費,以及勞動力資源。中日韓通過自貿區模式合作,可實現資金與資源、資源與市場、市場與技術等諸多資源領域的互補優勢。
另一方面,中日韓三國在政治上存在較大分歧。三國如何在經濟合作中,從長遠利益出發,本著政經分離的原則,求同存異尋找經濟共同利益,通過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創造和開辟國際協商和協調渠道,增強政治上的互信,促使中日韓三國成為經濟上合作共贏、政治上團結互信的戰略伙伴。同時,還要探索與美國的制度聯系。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進程中,要考慮和美國的合理關切,發展與美國的互利合作,誘導和鼓勵美國在中日韓自貿區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經濟效應的啟示。一是借鑒北美自貿區的成功經驗,區別對待對經濟水平有差距國家。在貿易壁壘的取消上實行差別化。在中日韓區域經濟共同體建設上增強中國參加的推動力量。二是根據國情采取區別對待的措施,在一些差距較大的產業上,分步驟實現貿易自由化。三是對條件成熟能夠滿足國際分工需要的產業可以先期實行自由貿易。四是加強三國之間合作分工,在競爭中分工合作,互相促進,提升區域產業質量和競爭水平。五是加強三國在科技開發、勞動力資源、環境保護、高科技產業、金融保險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六是實現互惠互利,和平處理糾紛和爭端,共同促進經濟增長。
總之,借鑒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經驗和經濟效應,最重要一點,就是,中日韓自貿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成熟完善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協定”制度和機制,理論是指南,戰略是導向,構建與發展是創新,經濟效應是動力,而制度和機制是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穩定運行的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責編 / 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