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量屢創新高,連續6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在全球貿易投資放緩的背景下,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37.96萬億元,展現出較強韌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本期邀請專家圍繞貨物貿易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鞏固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根基
發展貨物貿易有何意義?我國貨物貿易呈現哪些特征?
楊長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貨物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主要形態,包括出口和進口兩個基本方面。一項交易要歸入貨物貿易,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交易對象是有形商品,貨物要在不同關境或國境之間實現流動。當今世界,服務貿易快速發展,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但貨物貿易仍是國際貿易的基本盤。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2022年全球貨物貿易額約25萬億美元,是服務貿易額的3.6倍。
貨物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系的橋梁與紐帶。我國貨物貿易伴隨改革開放而壯大,在發展產業、擴大就業、積累外匯儲備、提高開放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對于促進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貨物貿易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從總需求角度看,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2022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1%,拉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同時,外貿還有力促進了穩崗就業,對于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發揮著重要作用。
貨物貿易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重要途徑。從出口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有利于增強我國產品競爭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進而提高國內整體供給水平。同時,出口增加國際供給,為各國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消費品和優質優價的資本品,有利于推動國際供需平衡和循環暢通。從進口看,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以及優質消費品等進口,有利于優化我國生產要素供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擴大進口也可以為各國優質商品提供有效市場需求,推動全球范圍內的供需平衡。
貨物貿易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以開放促改革的重要領域。以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貿易體制為核心的貨物貿易規則,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最成熟的規則體系之一,也是亟待改革完善的規則體系之一。積極參與全球貨物貿易規則修訂,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后,我國貨物貿易發展明顯加快。2001年加入WTO后,貨物貿易迎來高速發展重大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扎實推進穩外貿,貨物貿易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呈現三個突出特征。
一是貿易規模顯著擴大。2009年我國成為貨物出口第一大國,2013年成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額突破40萬億元大關,達到42.07萬億元,連續6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我國是全球貨物貿易最重要的發動機和穩定器,在國際貿易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貿易動能持續優化。從產品看,我國貨物出口經歷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到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再到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升級。今年以來,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領跑出口態勢明顯,成為貨物貿易增長新動力。從市場看,過去發達經濟體是我國貨物貿易的主要伙伴。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我國貨物貿易發展中的地位顯著提升,2022年占我國外貿總額比重達32.9%。此外,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外貿綜合服務、離岸貿易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動能不斷釋放。
三是貿易優勢不斷增強。我國發展貨物貿易的比較優勢已從低要素成本轉向包括市場、產業和規則等在內的綜合優勢。我國有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優勢,有利于吸引集聚全球優質商品。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大,有利于不斷推動出口升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將為我國貨物貿易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規則環境。
推進貿易結構優化
近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結構有哪些改善?還應如何優化?
李鋼(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近年來,我國貨物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37.96萬億元,規模取得突破,結構實現優化,展現出較強韌性。
國際市場更加多元化。2022年,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等傳統市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增加至1.96萬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比重為31.1%。新興國際市場開拓卓有成效,與東盟和金磚國家貿易額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提升至15.5%和8.8%。今年前10個月,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15.96萬億元,增長3.2%,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提升至46.5%。
國內區域布局持續優化。東部地區穩居主導地位,2022年貨物貿易規模接近5萬億美元,占比78.4%。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及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近年來中西部地區、東北三省貿易增速加快,在全國占比有所提升。今年1月至10月,我國中西部地區、東北三省進出口合計占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21.1%。
經營主體活力不斷增強。2022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59.8萬家。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三大類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協同發展,為我國外貿促穩提質奠定重要基礎。今年前11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額為20.24萬億元,增長6.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3.3%,比去年同期提升3.1個百分點。同期,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進出口分別為11.54萬億元、6.08萬億元,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0.4%、16%。
商品結構趨于優化。202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突破2萬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7.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9513.3億美元,占比26.5%;紡織品、服裝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規模增長到6243.5億美元,占比17.9%,較2020年有所下降。
貿易方式日益改善。2022年,我國一般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進出口額突破4萬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63.8%,比2020年增加近4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規模有所擴大,但占比趨于下降。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出口和進口規模分別達12686.7億美元、8095.4億美元、4591.3億美元,占比分別為20.1%、22.5%和16.9%。
貿易促進平臺建設成效顯著。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重要展會,建成43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貿易促進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各類平臺在擴大貿易規模、創新貿易模式、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對外投資作出積極貢獻。
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推進貿易結構優化,需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是利用好各類貿易促進平臺。充分發揮各種展會等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作用,優化重點展會供采對接,鼓勵企業利用經貿平臺,深入開展商務洽談和務實合作。同時,發揮我國駐外使領館和貿促機構駐外代表處作用,加強拓市場服務保障。
二是穩定和擴大重點產品進出口規模。立足我國產業基礎,推動汽車企業建立和完善國際營銷服務體系,提升海外品牌宣傳、展示、銷售和售后服務能力,培育汽車出口優勢。強化金融保險支持,提升大型成套設備企業國際合作水平。加快修訂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引導企業擴大進口國內短缺的先進技術設備。
三是提升外貿創新發展能力。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東北地區梯度轉移,推進一批“兩頭在外”重點保稅維修試點項目落地。有力有序推進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試點,做大沿邊省份對外貿易。推動跨境電商健康持續創新發展,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貿易數字化領航區建設,加快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賦能。制定外貿產品綠色低碳標準,大力發展綠色貿易,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四是提升外貿便利化水平。處理好貿易安全與便利的關系,在確保貿易安全前提下,重點關注限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和透明度,最大限度提升貿易便利程度。充分發揮自貿協定作用,在推進原產地規則、轉移定價等傳統領域合作基礎上,深化和拓展AEO(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非關稅壁壘、技術標準、數據交換共享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
雙向投資對推動貨物貿易發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如何進一步促進貿易投資協調發展?
宗芳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跨境投資對促進全球分工和國際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鐕局鲗Я思s90%的跨境投資、80%的全球貿易,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貢獻者。
雙向投資對一國參與全球貿易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外資企業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有利于助推所在國制造能力提升與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為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參與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提供機遇。另一方面,企業對外投資能夠帶動更多原材料、中間品、成品、產能等資源要素走出去,增加投資所在國與母國、其他分支所在國之間的貿易互動和經濟聯系。
近年來,一些新的驅動因素推動投資與貿易融合發展。
中間品貿易快速發展,對跨境投資的剛性需求上升。中間品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已超三分之二,最終產品出售前多環節、多品類、多頻次的跨境生產與交易活動,讓更多國家、更多領域企業緊密合作、深度參與國際投資與貿易。
數字化轉型助推雙向投資與貨物貿易聯動發展??缇畴娚坛蔀槿蛸Q易新的增長點,激發出越來越多新業態、新消費場景和新的進出口需求。大型電商平臺、跨境支付、物流等企業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進行全球投資布局,許多中小微企業也借助跨境電商融入經濟全球化,有效深化了全球貿易合作。
我國是全球貿易和投資大國,雙向投資對促進我國貿易發展意義重大。
從利用外資看,我國堅持擴大開放,高度重視吸收外資,外資企業對我國提升制造水平、完善產業門類、融入全球化和提升價值鏈全球地位作出了積極貢獻。2022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口、出口商品總值占全國比重分別為35.1%、31.5%。再加上對產業鏈上下游進出口的帶動,外資企業對我國貨物貿易的實際促進作用更大。
從對外投資看,隨著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提升,對外投資對貨物貿易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我國企業發揮制造優勢,積極帶動產品走出去,也將全球更多好產品引進國內。截至2022年末,我國共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4.66萬家,2022年對外投資帶動貨物出口1742億美元、進口824億美元,分別占我國貨物出口、進口總值的4.8%和3%。
雙向投資與貨物貿易的協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國內營商環境和國際合作環境。當前,各國在全球貿易投資中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融合的發展格局。我國作為貿易和投資大國,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堅持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為全球貿易投資提供新機遇。具體看,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力度吸引外資,充分發揮跨國公司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動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高含金量政策落地,通過擴大服務業開放、支持外資企業在華創新研發全球領先產品、幫助外資研發中心按規定享受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等具體舉措,為外資企業擴大進出口提供新的市場機遇。
二是堅持推動高水平走出去,鼓勵引導我國企業在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引導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外貿新模式企業走出去,推動更多優質商品進出口,惠及國內外更多消費者。鼓勵制造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發揮供應鏈和數字化疊加優勢,提升合作水平。
三是打造高水平開放合作平臺,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在自貿區(港)、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等開放合作平臺,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深化貿易投資便利化合作。鼓勵在華外國商協會、中資境外商協會等充分發揮貿易投資橋梁作用。
四是堅定維護經濟全球化,助力全球貿易投資恢復發展。與各國共同營造開放合作的國際貿易投資發展環境,提高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積極參與和引領經貿規則制定,辦好進博會、投洽會等國際性展會,為全球經貿合作提供高質量公共產品。
鼓勵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
我國貨物貿易領域涌現出哪些新業態新模式?
李西林(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近年來,數字技術與貿易發展深度融合,跨境電商、海外倉、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保稅維修和離岸貿易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競相發展、亮點紛呈,為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跨境電商成為外貿促穩提質的重要力量。自2015年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來,我國先后分7批在31個省區市設立165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跨境電商生態圈不斷拓展。我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0萬家,建設獨立站20多萬個,跨境電商貨物進出口規模占外貿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5%左右。
海外倉成為備受青睞的新型外貿基礎設施。海外倉是跨境電商重要的境外節點,憑借物流成本更低、配送時效更快等優勢,有效打通跨境電商“最后一公里”。近年來,一系列推動海外倉建設的政策相繼出臺,海外倉呈現高速發展態勢。2022年,我國海外倉數量已超2000個,總面積超1900萬平方米,有效助推中國商品走向世界。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成為小商品對接大市場的重要渠道。自2013年在義烏設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以來,經過5次擴圍,試點總數達39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已成為專業市場商品“多品種、多批次、小批量”出口的外貿新方式。2022年,我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8883.8億元,占外貿出口比重3.7%。許多中小企業借此走向海外,融入全球市場。
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群體不斷壯大。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將進出口業務中的融資、通關、物流、保險及退稅等環節進行整合,為外貿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并不斷延長服務鏈、深耕供應鏈,助力中小微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數量超過2000家。
離岸貿易成為外貿創新發展的新亮點。離岸貿易有利于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聚集,對提升區域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底,海南等地區開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發展試點工作。此后,我國陸續出臺政策舉措,進一步支持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其他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離岸貿易。截至2022年末,海南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涉外收支達184.5億美元。
保稅維修成為貨物貿易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保稅維修與設計研發、加工制造共同構成完整產業鏈條,有利于制造業更廣泛參與國際分工、提升全球價值鏈地位。近年來,我國陸續推出打造檢測維修中心、推進“兩頭在外”保稅維修業務、支持保稅維修提質升級等政策措施,推動以飛機、大型設備、高端制造產品維修為代表的保稅維修業務快速發展。2022年,保稅維修進出口總值達1984億元,同比增長32.7%。
為進一步推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應著眼以下方面。
以數字化賦能外貿高質量發展。落實數字強貿工程,推動數字技術與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發展,帶動提升外貿全流程各環節數字化水平。支持傳統外貿企業通過數字化方式拓展銷售渠道、培育品牌,鼓勵大型外貿企業自建數字平臺,培育服務中小微外貿企業的第三方綜合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
提升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水平。協同推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推動融合發展,增強對周邊地區和上下游產業的帶動效應。以保稅維修、離岸貿易等為抓手,提升自貿區(港)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樞紐作用。推進新型外貿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海外布局,進一步挖掘傳統市場合作潛力,拓展新興市場合作空間。
優化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環境。創新與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相適宜的金融服務、監管方式等。依托國家高水平開放平臺,探索建立適應和引領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國際規則。深化相關標準、知識產權保護、跨國物流等國際交流合作,大力發展數字絲綢之路、絲路電商。發揮好預警體系、法律服務機制以及貿促機構作用,積極有效應對不合理貿易限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