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使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健康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鎮化進程首要考慮的問題。基于此,文章以江口縣德旺鄉為例,分析了當前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對實現我國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有所幫助。
【關鍵詞】西部地區 農村剩余勞動力 轉移 調查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迅速擴大,這不僅是我國勞動力資源的浪費,更加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進步。相對于我國中東部而言,當前西部地區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大量閑置勞動力,如何解決西部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不僅是解決農民“就業”的首要問題,更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實現農民富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相關理論介紹
農村剩余勞動力相關理論闡述。基于托達羅預期收入模型,高國力認為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勞動力轉移的活躍程度,經濟結構與就業結構越適應,勞動力轉移越靈活。趙耀輝指出,教育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不大,但是會極大程度地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大多數受過正規教育的農村勞動力傾向于選擇非農產業來就業,而非轉移。同時還發現性別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男性比女性容易出現轉移,男性的轉移概率比女性高出7%。蔡昉認為,制度也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之一,傳統的戶籍制度限制了現有勞動力的轉移。當前的改革已經放松了對勞動力轉移的控制,但由于中國的改革尚未完成,制度障礙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自由轉移和流動。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性。首先,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正處于從農業經濟向二元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從農業部門看,必然會出現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現象,針對目前數量較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西部地區經濟要想實現穩步發展,關鍵是為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尋找就業途徑,使這部分人力資源能夠充分得到利用。
其次,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幫助西部地區農民創收,提高農村生活質量的關鍵。西部地區的農民主要以生產農產品為主要收入來源。目前我國農產品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農民收入增幅緩慢,改變農村人口結構和就業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減少農村人口,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關鍵所在。
最后,可有效緩解當前西部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生態問題是西部地區的現實問題,隨著西部農村人口的增加,有限的耕地難以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于是人們就只能向外拓展生存空間,向大自然過度攫取資源,最終導致生態壞境惡化,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等。因此,調整人口結構,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生產部門,減少我國農村人口,已成為解決農村人地矛盾和改善生態問題的重要選擇之一。
貴州省江口縣德旺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
德旺土家族苗族鄉位于貴州省江口縣,轄9個行政村、1個社區、146個村民組、4208戶、19634人,是一個以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6416人,占全鄉人口31%。全鄉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人口16825,占全鄉總人口的86%,有農村勞動力19369人。全鄉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目前尚有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總數的45%。
據相關資料,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達到農村勞動力總數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見,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任務相當艱巨。以貴州江口縣德旺鄉為例,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國西部地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普遍問題:
人口數量大。我國是農業大國,現有農村勞動力人口數量為4.9億左右,需要耕作的人口僅為1.9億,加之在鄉鎮企業工作的勞動力大約有1.3億,也就是說還有至少1.5億農村勞動力閑置,需要另謀出路。而西部地區農村人口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46%,耕地面積僅占全國耕地面積的38%,同時,由于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承載力較弱,因此會出現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如果這些剩余勞動力得不到妥善安置,不僅會影響西部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會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
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容樂觀。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西部地區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和勞動知識、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現有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下程度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80%,仍有15%的勞動人口為文盲或半文盲。近80%的農民沒有掌握專業技能,單純地靠簡單的體力勞動為生。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思想觀念落后,更多地依賴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就業觀念狹隘,自身定位不清,多數人缺乏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這就決定了勞動者素質偏低這樣的狀況將長期存在。
農村鄉鎮企業等非農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容納能力不夠。在當地發展鄉鎮企業等非農產業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途徑之一。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過程中,很多人會選擇到鄉鎮企業就業,但是因為目前西部地區鄉鎮中小企業發展速度非常緩慢,技術力量不夠,經濟效益不高,可以接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非常有限,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數量和規模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當地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中介組織發育程度低。在西部地區,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大部分的初高中年輕勞動力畢業后,直接進入粗放的勞動力市場。由于缺乏專業的勞動技能培訓,使得這些剩余勞動力很難適應非農產業的要求,加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難度。此外,由于當地的勞動力市場發展還沒有成熟完善,中介組織提供的服務尚處于較低層次的水平,相關管理不到位,信息相對閉塞,勞動就業信息的發布不夠及時、全面,也是制約西部地區勞動力轉移的因素之一。
江口縣德旺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
農村土地制度的制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制雖然為人們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糧食,滿足了農村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也正是這種穩定的土地承包制度的存在,土地分散于各個家庭之中,造成了農村土地資源和農業生產的過度分散,難以形成農業產業規模經營,也就更加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制約了農業產業內部空間的擴展和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從而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和內部吸收。德旺鄉現有耕地19200余畝,減去那些較邊遠、散、小的可耕地外,人均耕地不足0.5畝。這些土地雖然人均占有很少,但它是農村人民生活的物質源泉,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年復一年的耕種于這片土地之上。這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把農村勞動力束縛在了土地上,勞動力難以實現有效轉移,鄉鎮人口難以得到增長,鄉鎮經濟發展受到制約,鄉鎮企業難以得到發展,嚴重影響了地方城鎮化的發展,并最終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的進程。
戶籍制度的制約。戶籍制度的限制,制約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第一,戶籍制度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市場的統一性和流動性。一方面,它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其他行業和地區的轉移,制約了地方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劇了農村勞動者的失業和影響農村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它又阻礙了區域間特別是西部地區對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輸出,對維護東部地區經濟穩定發展十分不利,導致了非市場性失衡。第二,戶籍制度加劇了農村人地矛盾。農村低收入水平和人們較高物質生活需求,使得農村人民加速掠奪日益貧瘠的土地,整個國家的自然生態將進一步惡化,失業的進一步嚴重也將不可避免。第三,戶籍制度的影響,使得西部地區的勞動者在東部地區受到就業歧視,西部務工勞動者得不到與東部本地勞動者同等的工資待遇,這是東部經濟發展對西部資源的變相剝削,使得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拉大,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穩步發展和社會的繁榮穩定。第四,戶籍制度的限制,導致進城勞動者享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這些進城打工的外來人口享受不到與當地居民相當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因此,這些農村外來務工人員在就業、培訓、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遇到很多阻礙。近年來,出現的“民工潮”、“民工荒”就是我國勞動力資源缺乏科學管理和引導造成的弊端的暴露,致使農村大量勞動力不能實現穩定的轉移就業,以致產生許多不安定的因素,給社會管理帶來更多的問題。
勞動力自身素質的制約因素。據調查,德旺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民工的技能素質問題,德旺鄉政府每年冬季和春季都會組織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但總的來說還是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一方面農村勞動者缺乏高等教育和專業的技能教育,基礎文化水平總體較低,接受知識能力不強。2013年,德旺鄉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占9%,小學文化占27%,初中文化占48%。農村勞動者文化水平低下,為他們的轉移就業帶來嚴重影響。另一方面農村勞動技能培訓缺乏專業化和科學化。沒有專業的培訓老師,培訓缺乏科學性、規范性、內容簡單,達不到用人單位的用工要求;缺少定向培訓,技能專業化不強,這些都是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過程中的制約因素。
江口縣德旺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措施及建議
改革農村現行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推進地方城鎮化的發展。德旺鄉的人口結構主要是以農業人口為主,非農業人口只有極少數,非農業人口僅2809人,只占總人口的14%,大量的人口都被束縛在了農村土地之上。目前,雖然有比較多的農村勞動者放棄了農業生產,轉移到了非農行業,但相對于整個社會發展大趨勢來說,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大量的人口來充實鄉鎮城鎮化的發展。改革現行的土地制度,加大土地的市場流動性,完善農村土地資源的轉移承包,以便推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加速鄉鎮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以加快鄉鎮小企業的發展。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國內80%的就業機會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日本中小企業在20世紀20年代發展迅速,其中,中小企業為第二、第三產業新創就業機會達到90%以上。所以改革土地制度,緩解土地對農村勞動力的束縛,推動鄉鎮經濟的整體繁榮發展,加快地方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加強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戶籍制度,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第一,完善勞動法規和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保障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建立規范的、有序的、統一的勞動力資源市場,提高對勞動力轉移的有效管控。各地政府要提高對農村勞動力管理的重視程度,整合勞動力資源的各個要素,從多途徑、多渠道建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組織體系。鄉鎮應成立勞動力轉移咨詢的勞動保障和便民服務中心,完善政府對勞動力資源的進一步管理,辦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手續要簡化,爭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更為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為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自由選擇、自由流動提供有利的條件。
第二,建立勞務就業信息機制,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信息支持。一是根據對農村勞動力狀況進行調查。對現有無業、失業、待業、臨時就業的勞動者,根據個人的就業意愿,如就業行業、就業崗位、就業方向、就業地區的不同選擇進行分類統計,以便科學管理。二是對本地區的各個行業的工作崗位進行摸底調查統計,分析地區勞動就業的吸納能力。政府部門積極與外地企業聯系,為本地區勞動力轉移尋找更多、更好、安全穩定的工作崗位。三是根據統計的勞動力資源信息和崗位信息,建立一個勞務和崗位信息“網絡”,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