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今中國存在的各種問題,有人認為所有問題的癥結歸根到底在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上,藉此,把未來發展的希望寄予政治體制改革,似乎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和突破口,就是大力、快速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們認為這樣的認識和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一、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具有極端的復雜性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講其實質就是對各方面權力關系和利益關系的調整,它不僅需要理順各種縱橫交錯的權力關系,協調復雜的利益矛盾,涉及面廣,牽動全局,而且還要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等條件的制約。
第一,政治體制改革本身內容復雜,影響重大。它包括涉及國家層面的重要領域如執政黨、國家政權機關、社會組織的方方面面以及相關的重大關系如黨政關系、黨與司法的關系、黨與人大的關系等;包括政府領域如職能轉變、機構調整、管理制度改革等;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層這三個層次在權力結構、組織形式和工作制度等方面的調整;還包括司法體制改革、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領導制度改革等。這里面既有社會管理層面的改革內容,也有涉及國家制度層面的內容。必須看到政治體制改革絕不僅僅是自身領域的問題,而是一個與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形成多要素互動的關系[1],因而是一個牽動全局的重大問題,搞得不好,就會失去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就會天下大亂。因此,不能把政治體制改革僅僅看做是黨自身、黨和政府、黨和司法關系的改革。
第二,政治體制改革觸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利益,使之成為各種利益的交集點。利益具有剛性特征,可以增進利益,也可以固守利益,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對于自己已經獲得或擁有的利益一般是不會輕易放棄的。改革30多年來,既得利益群體已經形成,而且占據著社會各個領域的關鍵環節。搞得不好,這些利益群體就有可能會成為某些改革措施的阻力。所以,利益的調整是最為艱難的改革。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3年兩會結束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時所說的那樣:改革進入深水區,也可以說是攻堅期,的確是因為它要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是,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需要勇氣、智慧、韌性。所幸的是,這些可以從我們的人民當中去汲取,來使改革邁出堅實的步伐。”[2]
第三,政治體制改革處在中國改革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問題眾多,機遇難得,挑戰空前。眾所周知,我們既要實現現代化,還要實現信息化、市場化、社會化;既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還要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既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還要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安寧;發展既要有速度,更要有質量;既要解決百姓面臨的民生問題,也要著重解決百姓的政治參與問題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從事政治體制改革的事業要如履薄冰,統籌兼顧,不能倉促而為。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根據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和根本目標,建立試點,總結經驗,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
第四,當今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所處的國際環境異常復雜。不能不承認,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極具挑戰性:前有蘇東劇變,這劇變中的內容和潛臺詞不言而喻;后有東歐部分國家發生的顏色革命;近有尼泊爾的政治轉型,中東北非的政治動蕩,緬甸的政治變革。所有這些政治轉型和變化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那就是放棄一黨執政,實行普選制、多黨制、議會制。人們自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變化對中國來說預示是什么,中國該如何看待和應對這樣的變化??梢哉f,一些人認為我們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說到底,就是認為我們沒有發生與上述變革相似的變化,或者期待我們發生這種性質的變化。毫無疑問,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不能有絲毫動搖,但國際局勢的上述變化無疑使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二、世界上不存在普適性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
有些人否定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原則,或是認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后,或是否定我國始終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一定意義上,是在用西方發達國家的制度建設成就,用西方國家的政治理論來分析中國,考查中國。這是因為他們認定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具有合理性和優越性,中國只有拿來、學習、照做別無出路,從而把西方國家的政治實踐和政治理論作為普適樣板和原則來看待。當他們沒有看到中國發生傾向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變化,當然就認為中國沒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這種觀點的實質就是要用西方的政治制度來代替中國的政治制度。因此,可以看到,否定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成就論,否定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原則,或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后論,以及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如果再不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就來不及了、千萬不能再錯過眼下的時機等觀點,在實踐上是有害的,是有可能被那些否定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所利用,據此開出的政治體制改革藥方自然是要脫離國情的,也是不適合中國現實和未來發展需要的。
其實,世界上從來不存在適用一切國家和民族的終極解決方案,更不存在各國皆適用的現成模式可以拿來。政治制度以及政治體制的優劣評判標準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現實的合理性;其次要看它是否具有適用性;再次要看它是否具有實效性;最后還要看它是否能夠獲得國民的理解和支持。正如習近平2013年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所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3]。俄羅斯的政治實踐在西方看來既不民主,也不正確。但是普京政權卓有成效地改變了俄羅斯,因為它是合理的、適用的、有效的,也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支持。我們曾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照搬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結果并不成功,留下的許多問題至今還在通過改革來加以解決。鄧小平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它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現實有效的發展路徑。
當然,這樣看待問題并不是說不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好的做法了。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權建設上積累了幾百年的經驗,他們的某些具體制度有可借鑒之處。但是作為一個整體,我們不能拿來了事。試分析,如果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此之好,為什么全世界大多數采取西方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成功者卻寥寥無幾呢。這說明,西方的模式也好,美國的模式也好,都不是解決其他國家自身問題的良方,如果美國的制度和經驗是普適良方,那么今天的伊拉克、阿富汗、埃及、利比亞就絕對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也許可以這樣概括,一個理念上的好制度,不如實踐上的一個進步,也正如馬克思所說,“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4]。
歷史經驗和教訓一再證明,生吞活剝、照搬照抄從來不會成功,個人是這樣,國家發展也是這樣。采取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還要靠自己的實踐,靠自己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創新。不是自身內生的、民族內在的繼承了歷史傳統的所謂好東西,都難以獲得成功,外來的、拿來的、照搬的,過去不能成功,今天依然不會成功。所以,要“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