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美俄中亞博弈對中國的影響與啟示
中美俄中亞博弈對中國影響巨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美俄中亞博弈態勢的變化客觀上要求中國調整外交策略,順勢而為。同過去相比,美國和俄羅斯的中亞地區戰略都明顯地更加強調經濟與多邊合作。美國強調復興中亞通往印度的絲綢之路,這一政策具體體現為《阿富汗—巴基斯坦過境貿易協定》(APTTA)、阿富汗、巴基斯坦通往印度的天然氣管道(TAPI-Gaspineline)以及“中南亞輸電項目”(CASA-1000)。既有的安全和經濟框架是俄羅斯在中亞的優勢,俄羅斯認為其所主導的集安組織將與北約、歐盟、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軍事機構合作以維護地區穩定。由于成員基本相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歐亞經濟聯盟可以被視作未來歐亞聯盟這一硬幣的兩面,而在現階段,俄羅斯更加強調歐亞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同美國和俄羅斯政策的經濟轉向不同,中國已經是阿富汗及中亞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開展經濟合作是中國的優勢,任何國家都難以拒絕中國的廉價商品和建設投資。2008年,中阿簽署了艾娜克(Aynak)銅礦擴建合同,該項目是阿富汗迄今為止最大的外資項目。201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訪問了喀布爾,這是1966年以來中國高級領導人首次訪問阿富汗,中國承諾協助阿富汗訓練警察,提供資金和裝備,并簽署了多項安全和經濟協議。在2014年美軍撤出阿富汗后,上海合作組織也將會承擔更多的地區責任。2012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阿富汗被正式接納為該組織觀察員,此舉顯示出中國及其他周邊國家樂于承擔更大責任,以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經濟合作成為地區發展的主題,這也符合中國的戰略目標和“西部大開發”的客觀需求。此外,從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化進程來看,參與阿富汗事務將為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第二,大國博弈為中國進一步拓展中亞地區合作提供了機遇。在地區博弈中,美俄兩國都面臨兩難境地。從美國方面來看,一方面,美國中亞逐鹿從戰略上是以削弱莫斯科和北京為目的,然而,從安全的角度來看,美國在阿富汗問題上又需要中俄兩國的合作;另一方面,美國在經濟領域的重要目標是獲取中亞的能源,使中亞脫離俄羅斯的控制,然而由于中亞的地理封閉性使美國不得不借助俄羅斯的管道系統,客觀上強化了俄羅斯的地區影響;最后,美國通過向中亞國家提供援助提升當地的“民主”,例如僅美國國務院和國際開發署在1992年至2012年間就向中亞援助了58.4億美元,其中人均受援金額最多的中亞國家是吉爾吉斯斯坦,然而金援效果卻不佳,該國自2005年爆發“顏色革命”后,局勢至今動蕩。從俄羅斯的情況來看:一是俄羅斯與美國在中亞存在結構性的沖突,俄羅斯需要借重中國,然而俄羅斯又擔心自身的實力太弱而變成中國的附庸。二是俄中聯手的目的是為了抗衡美國的地區影響,而俄又同時擔心中國與美國改善關系。三是俄羅斯把經濟現代化視作國家發展的核心,其比較優勢是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然而俄羅斯又擔心資源型產品出口越多,俄羅斯就越會淪為“第三世界”。面對以上復雜形勢,事實上美俄在排斥中國的同時又都離不開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