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是人類獨有的特征。人的社會化是沒有止境的。單個的社會人是社會的基因,社會的主體。人是社會之本。社會必須以人為本,政府時時、處處都應當為本著想,為本服務,對本負責。社會要進步,不可避免地要求一部分人少得益,甚至做出犧牲。人以社會為本,歸根結蒂是由人的本質決定的。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以人為本和人以社會為本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要提高人與社會的文明度,這也是今人區別于人類的祖先蒙昧人與野蠻人的標志。
【關鍵詞】人 人的本質 社會 社會規范
【中圖分類號】C91-0 【文獻標識碼】A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社會化
人是動物。人是動物界中的靈長類動物,是從動物中分化出來的高級動物。人未必是宇宙、甚至未必是銀河系中的“萬物之靈”,但可以有把握地認為人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靈”就“靈”在人的社會化。
有一部分動物內部有分工,有交換,比如螞蟻、蜜蜂、猿猴的分工就相當嚴格。有人還著書描寫過動物社會。但那個社會是簡單的、機械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間接的。我們知道,動物有語言,同一種動物還有方言。可是百靈鳥叫得再動聽,它只能是面對面“對話”,不可能轉述第三方的說法。因此,它那個動物社會是“化”不起來的。只有人是社會化了的動物,社會化是人類獨有的特征。
什么是社會化?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任何人,不管是王子王孫還是才子佳人,剛生下來時都跟動物沒有多大區別。長大以后,人仍有自然屬性。因此,每個人都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把外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成為社會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話沒錯。不過,更主要的是:三人行,必有規則焉。如果沒有規則,就行不到一起。也許孔子講的“師”,就是社會規范的載體,就是社會規范的代表人物。“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社會規范是社會交往的基礎和準繩。三人有三人的規范,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規范,全人類也有全人類共同的規范。
隨著交通與通訊的發達,如今總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的地球在人們眼里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地球村”。不論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不過是“小小寰球”上的兩塊“巴掌地”。網絡化是社會化的高能加速器。非洲有白人,歐洲多黑人。大量的黑人、白人通婚,下一代分不出是什么膚色。恩格斯在19世紀所預言的“人種融合”正在21世紀變為現實。人們交往的便捷性極大地增強了社會化的迫切性,時代迫切要求人們把社會化提到新的高度。人的社會化是沒有止境的。幾個宇航員在天上互動,是宇航小組。有朝一日天上的宇航員多如大雁,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組建宇航合作社。地球不夠用的時候,人類可以搬到別的星球上,建設更宜人的“星球村”,實現更大范圍的社會化。一句話,人群在,社會化就在。
社會不以人為本就不成其為社會
馬克思說:“社會,即聯合起來的單個人。”①單個的社會人是社會的基因,社會的主體。人是社會之本。本末不能倒置。社會必須以人為本,政府時時、處處都應當為本著想,為本服務,對本負責。丟了老本就是丟掉了宗旨。
有人一聽“社會以人為本”想到的就是社會管理。應當看到,我們的管理人員占人口的比例夠大的了。如果再加上那些不在編的管理人員,如城管之類,就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了。管理無疑是需要的,但要處理好服務與管理的關系。要把服務置于管理之上,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要懂得服務就是管理,而且是最有效的管理。“服務”不是口號,不是應付上訪者的辭令,不是掛在嘴上的裝飾品。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要甩開膀子以人為本。
“社會要以人為本”,必須破除長期以來妨礙“以人為本”的那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錯誤提法。社會公平是以人為本的底線,是衡量和檢驗社會是不是以人為本的標尺和分水嶺。現在群體性事件增多,絕大部分是由社會不公造成的。企業拖欠工資并非發不出工資,而是把工資用到了擴大再生產上,即效率上。這種拖欠工資的“效率”有了,還有“公平”嗎?幾個月拿不到工資,吃什么?用什么?拖欠工資簡直是不顧人的死活,何談“以人為本”?社會不公或者欠公,必然帶來社會不安定,那么,效率安在?必須正視這邊增效、那邊減效的嚴酷現實,更加注重公平,用公平促效率,增強人的幸福指數。
“社會要以人為本”,是要以人權為本。西方思想史上講“天賦人權”,從人權是天經地義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方位去理解,還是能夠站住腳的。但是,如果有人問:假若是天賦的,為什么在奴隸社會時期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天公”為何“不作美”?這就難以回答了。因此,說到底不是“天賦人權”,而是“人賦人權”。人有嘴巴,就要保障人有言論自由,要把言論放大,就要保障人有出版自由;人要“再社會化”、“繼續社會化”,就要保障人有集會、結社的自由;人有兩條腿,人要參與社會流動,就要保障人有遷徙自由;人腦是思維器官,就要保障人有選擇信仰的自由。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響亮地提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和“八二憲法”都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1954年憲法第90條還規定,“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自由是發揮人的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是推陳出新的先決條件。現在提倡建成“智慧”城市,這“智慧”只會是從“智匯”中提煉出來的。
“社會要以人為本”是全面的、立體的,而不是片面的。縱向看,社會要為人的生、長、老、病、死提供服務;橫向看,社會應為工、農、商、學、兵,為東西南北中服務;第三維,就是要為人的生產與生活、享受與發展,為人的求學、就業,為人的衣、食、住、行、用服務,而且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社會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社會要以人為本”,是要以全體人為本,但是對政府來講,不能平分秋色,要向弱勢群體傾斜。政治學、社會學告訴我們:治理國家要靠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三者缺一不可。很明顯,市場是為強勢群體而設的。那么政府呢?應當是為弱勢群體而設。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平衡。中國有句話:“不平則鳴。”差距過大是社會矛盾的深層次原因。東西方有不少學者力主“社會平衡論”。失衡加大社會張力,社會張力拉大沖突便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