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往往建立在專業化的基礎之上。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將社會化作為其基本特征之一,主要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發展過程的社會參與;二是農業發展成果的社會分享。農業產業鏈,換個角度看,也是農產品供應鏈和農業價值鏈。農業發展過程的社會參與,順應了農業產業鏈一體化的趨勢。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鏈主要驅動力正在呈現由生產環節向加工環節以及流通等服務環節轉移的趨勢,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引領支撐作用也在不斷增強。這些方面均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社會參與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現。農業發展過程的社會分享,不僅表現為農業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還表現為隨著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產業鏈逐步升級,并與全球農業價值鏈有效對接。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業產業鏈消費者主權的強化和產業融合關系的深化,農業產前、產后環節利益主體參與農業產業鏈利益分配的深化,以及農業產業鏈與能源產業鏈、金融服務鏈的交融滲透,都是農業發展成果社會分享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現。農業發展過程社會參與和分享程度的提高,增加了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為通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或服務主體的成長、增進其相互之間的聯合和合作等,有利于保護農業生產環節的利益,避免農業產業鏈的利益分配過度向加工、流通、農資供應等產前、產后環節傾斜,有利于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分工協作關系的深化,多數農產品供應鏈日益由線性的單鏈轉化為非線性的網鏈。因此,農業經營體系社會化發展的高級形態是網絡化。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過程中,推進網絡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在于集體轉變成本和需求規模經濟的存在,旨在提升網絡效應。③許多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實際上是在局部區域內農業經營體系網絡化的結果。農業經營體系的網絡化,為創新要素有效植入農業產業鏈提供了多元便捷的通道,有利于提高農業發展對資源、要素的動員和集成能力,促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升級,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強調的重點不同。集約化和專業化更多地強調微觀或區域中觀層面,重點在于強調農業經營方式的選擇。組織化橫跨微觀層面和產業鏈中觀層面,致力于提高農業產業組織的競爭力,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資源要素競爭力,影響利益相關者參與農業產業鏈利益分配的能力。社會化主要強調宏觀方面,也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運行的外在表現,其直接結果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育。在新型農業產業體系的運行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應該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它們是支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廈”的“基石”,不可或缺。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面臨的主要任務
當前,我國正處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初期。基于實踐經驗,總結新型農業經營體制的主要特征還為時過早。但是,基于國內外經驗和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通過對傳統農業經營體系的科學揚棄,仍能大致勾畫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面臨的主要任務。
培育充滿活力、富有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在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同時,通過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鼓勵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發展。結合改造提升農戶家庭經營,積極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育。通過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發育,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新的載體和帶動力量。就總體而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把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或企業家)的成長放在突出位置。因為無論哪類新型經營主體,其帶頭人的“企業家精神”或企業家素質,都是決定其活力、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
發展引領有效、支撐得力、網絡發展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借鑒日本等國的經驗,隨著農業勞動力老弱化、農戶兼業化的發展,特別是以“二兼農戶”為主導的農業經營格局的形成,將培育農業企業家和發展農業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解決發展現代農業“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問題。在一個地區,如果有幾個精明強干的農業企業家“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選擇經營方向,老弱化的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從何著手”、“向何處去”的難題,就比較容易解決。因為“帶著農民干”的農業企業家,既可能是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專業大戶的戶主,也可能是農民合作社甚至農業企業的帶頭人。“少數農業企業家+發達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量老弱化的農民”,不失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