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一項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增有減的結構性減稅政策實施多年來,在實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后經濟危機時期,面對大量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如何通過深入推進結構性減稅促其重新煥發活力,增進經濟復蘇的動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結構性減稅 中小企業發展 稅收負擔
結構性減稅及稅收制度演變
理論界對“結構性減稅”概念的把握和政策取向一直存有爭議。劉恒(2012)認為,結構性減稅不是指財政收入的絕對數下降,而是對增量的調節;結構性減稅政策的出臺和結束,不以財政收入下降為目標,而是讓財政收入的增幅回到合理的區間。①總體來看,結構性減稅是要通過稅制的不斷完善,在保持宏觀稅負的前提下,使一部分納稅人稅種的稅負降低,另一部分納稅人稅種的稅負增加,使稅制更加優化和科學。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改革原則,開啟了我國新一輪結構性減稅的實踐。為了加速推進結構性稅制改革的步伐,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措施。2009年起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增值稅由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即外購固定資產已納稅稅金允許扣除;將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統一調低至3%。2008年起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在我國境內所有企業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由25%減至20%,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6萬元(含6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額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金融機構與小型、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金融企業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的政策,繼續執行至2013年12月31日。自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實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自2013年8月1日起,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部分行業推開。
通過擴大結構性減稅的范圍,增加減稅的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走出困境,使保增長、擴內需和調結構目標得以實現。但是作為經濟體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仍面臨較為嚴重的困境,據我國中小企業協會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二季度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仍在景氣臨界值100以下,指數為90.3,中小企業的總體狀況與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的態勢基本一致,但下行壓力更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