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參評的50個城市中,中小企業數量由2021年的2679.3萬戶增加至2022年的2911.4萬戶,累計培育733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各級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出臺諸多政策,取得積極成效。評估結果顯示,減稅降費政策和穩崗返還政策知曉率高達85%,中小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穩步提升。”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政策研究處處長金鐵鷹說,“隨著各項政策落實落細,各地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企業活力和韌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創新動能日益增強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及系列鼓勵支持政策,組織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引導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聚焦主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各參評城市持續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精準對接、實現融通創新發展,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增強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合肥市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科研院所共建37家協同創新平臺,組建“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推動“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協同聯動,賦能高質量發展;成都市打造“科創通”服務平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創新創業和精準科技金融支持,推出科創貸、科創投、科創貼等多元服務,助力科技企業創新;青島市探索發展“云端研發”模式,集需求挖掘、資源匹配、創新服務等功能于一體,有效提升資源整合效率,實現降本增效。
《報告》顯示,2022年度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參評城市2022年研發投入強度均值達2.7%,比上年增加0.2個百分點。有43個參評城市研發投入強度比上年提高,占比達86%。
“此次評估選取的城市,中小企業數量占全國總量近六成,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這意味著全國中小企業各項創新投入持續增加,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相關政策正引導中小企業增強創新能力,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金鐵鷹說。
此外,各地不斷強化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據統計,北京、深圳、上海、蘇州、寧波、杭州、武漢7個城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超過300家,無錫、寧波、蘇州、襄陽、北京、杭州6個城市每萬戶中小企業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超4家。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政策研究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推出針對性強、實用性高、精準有效的培育賦能舉措,積極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立足產業特點,兼顧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加大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設以技術支持、成果轉化、資金對接、企業孵化、產業融通等為主要功能的專精特新賦能體系,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企業。
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要求,加強國家、省、市、縣四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關于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推動各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把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措施。
“各參評城市在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實效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47個城市已設立市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占比達94%。”上述負責人介紹,福建省區縣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覆蓋率已從不到50%提升至100%。
對中小企業而言,融資服務是最迫切的需求之一。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財政、金融等惠企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性融資擔保、普惠型小微企業信貸持續擴面增量降費,隨借隨還隨貸等新模式靈活有效,多層次資本市場形成合力。
北京市落實中小企業首次貸款補貼政策,按照“標準統一、流程簡便、公平普惠、達標即享、資金直達”的要求,采用“免申即享”的方式,有效緩解融資貴難題;西安市推出“技術交易信用貸”,依據技術合同支持具有技術交易行為的科技型企業融資,有效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南京市創新發展市場化增信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采用銀行保函為參與方共擔市場風險,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
市場機構也在積極行動。由螞蟻集團發起成立的網商銀行,基于核心品牌企業、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終端門店之間的供應鏈生產關系,開發出一套數字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大雁系統。
“前不久,我們升級了大雁系統,首次將AI大模型技術應用于產業鏈金融。目前,已經搭建起包括汽車、醫療、建筑等在內的9個方向的產業鏈圖譜,識別超2100萬家產業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小微信用畫像效率提升了10倍。”網商銀行“三農”金融服務部總經理張成柱告訴記者,以汽車產業鏈為例,通過大模型識別全產業鏈270萬家小微企業,為超過100萬家小微企業提供信貸額度。獲得金融服務的用戶中,64%為首次獲得純信用貸款,近三成為科創型企業。
數智轉型穩步推進
《報告》提到,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通過中央財政資金,支持30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共15個重點行業的超1.5萬家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共有29個參評城市位列其中。
根據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評測系統有關數據,廣州、無錫、蘇州、杭州、上海等城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整體水平相對較高,各參評城市中小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狀況有所緩解。
今年5月,由山東省支持共建,浪潮云洲承建、管理和運營,全國首個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開放運營。目前,該中心已匯聚各類服務商近500家,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超過1000套,構建了“場景體驗、供需對接、人才培訓”等功能,為2700余家企業提供了數字化轉型服務。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云洲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賦能作用,持續推進數實融合,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為加快構建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齊光鵬說。
問卷調查顯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政策知曉度較高,有40%以上的企業已享受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獲得感較高,企業對各項促進發展政策滿意度整體較高。
中小企業量大面廣、涉及各行各業,如何針對細分行業制定數字化轉型方案是各方十分關注的話題。
“我們聚焦中小企業特征,分行業挖掘場景需求,梳理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需求和供給,全面提升面向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產品和服務水平。”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寶友介紹,該院圍繞“設備單元、生產線、車間、工廠、企業、生態、新一代信息技術”7個維度,梳理出20個業務領域大類81個應用場景小類的通用供需圖譜,并根據行業特性,對通用供需圖譜進行個性化修訂。
此外,依托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面向地方中小企業集聚產業,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規?;瘧茫_展工業數據登記節點試點工作,推進中小企業工業數據要素登記,加速數據匯聚匯通、應用系統融合聯動。同時,積極發揮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裝備制造業數字供應鏈平臺、工業數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等工業互聯網平臺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作用,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