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么多年來,我的研究領域總的來說有一個方向,就是研究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哪些是最優秀的傳統和根基,哪些是值得拋棄的地方。
《大秦帝國》是以藝術的方式,展現了我們民族在五千年文明中最輝煌的那一段。成語也好,歷史故事也好,我們文明最強勢的根基都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奠定的。在我的作品中,講了前三千年歷史中,給我們奠定的歷史傳統有哪些。用意向性的話來說,就是打開我們的精神空間,因為我們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整個世界上我們是唯一以主體民族延續的方式一直存在到現在的國家。
世界自有國家以來到現在已經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公元前四千多年,兩河流域形成了國家,我們也是,公元前兩千多年由夏朝進入了國家時期。在六千多年的歷史里面,我們是唯一以國家形式、以主體民族不變的方式,在固有的領土上一直生存到現在的國家。很多國家一次滅亡就徹底滅亡了,國家一滅亡,民族就消散了,再也找不見主體了。只有中國把國家政權的滅亡和民族文明的發展當作兩個不同的重疊、不同的范疇,所以在中國,國家政權一代一代地滅亡,卻并不影響文明,所以中國雖然會改朝換代,但卻是正常形態的一個國家。
因為歷史很古老,所以中國人如何認識自己,世界如何認識中國,可以說在世界文明研究史領域是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其中一個最大的方面,是中國人對自己的文明歷史不清楚。所謂不清楚不是事件不清楚,而是在歷史結構上不清楚,在核心價值觀上不清楚。所謂歷史結構不清楚,就是不懂得我們國家的文明在五千年歷史中經過了哪幾個大的階段,每一個大的階段有什么樣的歷史特征。所謂核心價值觀念不清楚,就是在主要的思想價值傳統的意義上,不了解我們的根基是什么。我們的問題事件、問題人物,各個時代累積起來,也就是我們的歷史意識已經積累下來了,幾乎把我們的精神空間堆滿,如同一個古老的房子、古老的莊園,里面堆積滿了古老的東西,很多是過時的、報廢的、不能再用的,但是仍然堆積在這個莊園里,所以要搞新的建設,未來文明的重建,我們首先要把我們的根基找出來,這個根基更多地表現在我們的歷史意識,表現在我們的精神形態上。
2
所以在中國現在提出和完成文明重建的任務,首先是要打開我們的精神空間。一個民族的精神空間是什么,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容納程度、開放程度。表面上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改革是基本的方面之一,開放是另一個基本方面,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的精神從深層根基里面順利進行了清理,不意味著我們內部的精神空間有相當大的自由余地。
我今天說打開精神空間這個話題,一方面是想說一下我們的精神空間里哪些是可以報廢的舊東西。中國人最關心政治,而政治文明也是自有國家形態以來,一個民族最核心、最靈魂的部分。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是這個國家能夠真正走向未來,以及國家能否重新振興的東西。而我們國家,很多舊的政治文明意識還保留在整個社會普遍的政治意識里,這就對政治改革帶來了很大的阻力。這些基本方面要清理。
第一類屬于已經報廢的,比如君主制、宗法制、三綱五常、王道人治這些,都是已經過時的,在那個時代曾經發揮過歷史作用,但是在現代文明情況下,它已經不能再起作用了。拿宗法制來說,從西周把它制度化以后,一直到清末,在中國社會中它是最核心最穩定的社會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當初產生的意義,對我們民族文明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個民族是否具有容納力,能否擺脫氏族這種權力的建制,是遠古國家產生時一個巨大的歷史界標。而中國在很早時,從黃帝時代起,一直到三皇五帝的堯舜禹,一直到大禹治水,夏商周,這個時候中國用宗法制的理念,超越了氏族制度,因為宗法制的基本點是王權大于族權,我們永遠要記住,它的歷史進步性就體現在這,王權一旦超越氏族,中國的民族就越來越大,為融合力、交流能力以及容納民族的能力提供了一個政治基礎。但是宗法制在后來隨著歷史的推移,在幾千年之后,它就完全成了束縛我們精神和社會結構發展的一個枷鎖。所以已經成為了需報廢的東西。
另外一部分是作為病態的一種傳統。從政治上來講,我們有一個最大的政治潛規則,就是陰謀政治權。第一寫權謀,第二寫所謂三角戀,這是現在歷史劇的兩大特色,而這兩大特色恰恰是政治中的不良遺產。真正的政治陽光性,我們文明政治中那些優秀的傳統,并沒有去表現。歷史劇你寫政治不好好寫,寫軍事也不好好寫,寫的是所謂的人物命運,所謂的人性,把人性簡單化為原理關系,把政治中的人性簡單化為爭權奪利和陰謀論。實際上,我們中國古典政治最健康的時代在春秋戰國時代,主流是陽光政權。后來后世陰謀政治化越來越嚴重,全部成了陰謀政治、權術政治的基本原則。
第二個是官僚政治、官僚主義,歷史上有太多太多。另外比如明哲保身,這在中國政治里面成為一種最高的人生價值和追求。所謂急流勇退,官當到一定的地步,事做到一定的地步,你就要知道往后退步,這樣能全身而退能自保,這是中國道家思想滲透我們政治生活以后出現的一個基本的所謂價值理念,這種理念從先秦時代就有,自然消退,弱勢,守弱理念,等等。司馬遷的史記里面也鮮明地表達了這種理念,對凡是明哲保身、不敢替中國負責任的人,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但是從國家意識,從民族意識,從社會意識,從國家要求方面說,就是有負面的影響,所以這種傳統也是我們政治中的灰色傳統。
另外一個就是中國政治上的強制言論。對言論管制,這在中國也是一個負面的東西。
所以,這些東西也是值得拋棄的。
還有,我們的意識中,忠臣是值得崇拜的。但只有春秋戰國的思想家提出過大忠誤國。忠臣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或者叫叫做偏執的方面,他是以人站隊,他不是以國家利益,以社會需要去選擇自己的政治立場,他是根據人,忠君,忠于領袖個人,這叫忠。當然,在幾千年的歷史大潮里也有外犯入侵、國家興亡的時刻,很多人也是真正為國家,哪怕國君沒有了抵抗,我也要抵抗,這是對國家的忠誠。但是更多的真正傳統力量表現出來的理念是忠于國君。在歷史上,只有在春秋戰國,法家提出來批判了這種意識。
另外,我們國家現在最需要法治,而我們國家的普遍意識,對法治確實是普遍的無知、普遍的輕視。法治的意義是什么,就是國家對統治方式的選擇,對社會治理方式的選擇。我們國家這么多政法院校,這么多法院,上上下下,但是沒有人、或者說很少有人在著作里面、在日常言行里面,能把這個法治準確使用。
上面說的,一種是報廢的傳統,一種是病態的傳統,還有一種真正稱得起純粹的歷史垃圾的東西,我們更應該放棄,就是政治腐敗,比如任人唯親、貪污腐敗、官商勾結、官黑勾結,等等,有些甚至成為官場潛規則,這影響著每一個人對政治的認識,也影響著每一個政治官員對政治采取的對策。實際上,政治的腐敗性,任何時代都有,這些歷史垃圾在任何時代都是垃圾,任何時代都曾經強烈地反對過,現在更應該反對。它不以正面價值的方式影響我們,他以墮落的方式來腐蝕我們的靈魂,這對于我們今天也是一個巨大的銹蝕作用,是在政治方面的不良遺產。
3
中國的思想文化領域也累積了很多不良的影響,這在我們每個人的言行里面,寫的散文、詩里面,在方方面面中表現出來。
中國人精神狀態中的保守主義是一個很大的障礙。中國的保守主義最大的思想基礎、思想體系就是儒家,《大秦帝國》對儒家寫了很多,因為我認為要澄清中國文明問題有兩個最基本的軸心,第一是對秦的評價,始皇帝也好,秦帝國也好,是對秦文明地位的評價。第二個對儒家的評價。我們從西漢以來到現在,兩千多年,我們的歷史意識中最基本的爭論的問題也是這兩個,一個是否定秦,一個是獨尊儒。
我們有一個基本立場現在需要澄清,儒家是我們的保守主義體系,但是儒家也是我們百家思想里面的一個,我們反對儒家,只是在獨尊意義上反對,不是在多元意義上反對儒家,它不能成為神,不能說我們把其他百家、把多元化傳統拋棄了,只把儒家留下來作為獨尊,這對我們思想源流的干涸帶來了極大的嚴重影響。就是說,我們的歷史文化根基本來就是多元化的。在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和民族有多元化的思想體系存在的情況下,保守主義才有歷史價值。如果把多元化取消了,保守主義本身就成為全負面的東西。
當然,我們可以說兩千多年來,雖然一直獨尊儒家,但是儒家遠遠沒有泯滅我們在前三千年里面奠定的強大的傳統,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里,雖然我們的文明發展從大趨勢上說是一步一步跌落,但是每當國破家亡的時候,我們在前三千年奠定的傳統,那些優秀的陽光的價值,始終在我們民族的血液里奔騰,所以一旦國家出現危難的時候,沒人想儒家,沒人以儒家的價值觀和理論去指導,都是熱血地去挽救國家,救亡圖存。所以雖然獨尊儒家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它并沒有全部銹蝕我們的精神根基。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說對儒家的評價就可以輕視,儒家的保守主義對我們國家帶來的影響確實非常大,尤其在我們中國文化階層里。
所以我們對儒家的評判,只是基于反對獨尊的意義上我們去評判儒家,我們不主張打倒儒家,也不主張取締儒家,事實上作為這種確實有過歷史價值,而且有很多個人修身理念、倫理觀念,在我們民族中也可以重新發掘出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就是在思想體系上不能把它當作中國文明的唯一一類,我們的代表是綜合性的一個結構體系,是百家體系,多元體系,儒家應該合理化地回到多元結構里去,而不應該以孤零零的枯木樹樁立在那,所以說保守主義對我們最大的思想影響在這里,是我們民族在普遍的思想意識里面受到最大的一點負面的影響,我們應該清除它。
另外一個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虛無主義,具體說是道家理念的影響。道家思想的主要體現,就是虛無主義:第一守弱;第二,該隱晦的時候要隱晦。所謂虛無主義就是蔑視一切功業,什么建功立業、政績,這些東西永遠要剔除,把所有人的死亡看作同樣的沒有價值。
儒家在這方面比道家還要好一些。比如司馬遷有一句著名的話,毛澤東也用過,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儒家的精神,是把人的死和價值性區分開來,你入世,你做出來一番事業和沒做出來一番事業,你在社會歷史的意義上和個人生命的意義上是不同的,但是道家認為人最終都是要死,而且都是最后歸于無的,所以道家主張絕圣棄智。社會雖然有陰暗面,但是社會總體仍然是往前發展,所以這一點對我們克服虛無主義,對于我們樹立一種正面、積極的、陽光的、健康的精神狀態特別重要,對于我們拓展生存空間也特別重要。假如說一個人以虛無主義的精神理念統治了自己的思想,認為他的思想基調是悲涼的,那么他肯定是對現實采取否定的。
還有我們的學問之風,考試、應試學風、考據意識,等等,也嚴重影響中國學人階層的學風。中國科舉制是古典文明中的重大貢獻,但是科舉制也對我們中國治學、修學、教育的傳統留下了非常不好的負面影響。中國人什么東西都是以考試為準,這種風氣直到現在在大學教育中還非常流行。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的精神空間要拓展,也應該重新整理,我們要認識到我們中國文明中的陽光性和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比如說談到政治文明的陽光性,還有中國文明的生命力,我們一定不要喪失希望。我前面雖然談到中國文明中不好的那些傳統,也就是說我們一方面要深刻認識這些不良傳統、歷史垃圾的存在,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們文明中那些真正優勢的東西,沒有被我們發現,沒有被我們系統總結。我們現在要做這種工作,要認識到我們民族中的陽光性和生命力,年輕人要賦予對中國文明的信心。曾經有個英國的史學家說過,因為西方文明很衰弱,要振興,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在于西方人對自己的文明還有沒有信心。中國也是這樣,中國文明能否振興,民族能否振興,國家能否振興,就在于我們中國人自己對自己的文明是否還有足夠強大的自信,這是我今天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