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在防范政治、戰爭、金融等諸多風險的同時,亦應關注社會責任風險。一些中國海外企業不重視融入當地社會,尤其不重視承擔社會責任,導致當地對中國企業有抵觸情緒。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防范其他風險的重要途徑。企業應制定并實施社會責任戰略,承擔起在勞工、環境和社區等方面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海外企業 社會風險 社會責任 戰略
企業社會責任及其發展
消費者運動與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應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如員工、客戶和所在社區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是伴隨著消費者運動產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興起了跨國公司通過對外投資等方式在全球范圍內轉移工廠和生產線的情形。基于經濟杠桿的作用,這種轉移的方向多系發展中國家,通過這種轉移跨國公司可以實現降低生產成本,以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跨國公司由此建立了其在全球的生產網絡。然而跨國公司的世界生產也在投資東道國引起了一系列的批評,因為它們的存在雖然在一個方面可以給當地帶來就業機會、經濟發展等好處,但從另一個方面講,其也引發了諸如環境惡化和勞工權益無法保障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過媒體披露和新聞報道,在海外工廠中存在的勞動時間過長、低工資、強迫加班、缺乏職業健康保護、性別歧視等問題被民眾所知曉,自此,關于跨國公司在其生產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引發了人們關注。持續的關注也悄然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人們對于某種產品的要求不再僅限于其質量和價格,而且還要求該產品必須是在符合一定的環境標準和勞動標準的條件下被生產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公司海外工廠內的勞動者的基本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無法得到充分保障的問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但各國政府的反應卻不一樣。一些國家基于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考慮,不能或不愿過多地通過行政手段去干預,因此,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孕育而生,其通過各種方式呼吁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追逐更高利益的同時,也應當在環境保護、勞工權益保護等方面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這種民間的自下而上的呼聲多以各種抗議行動表現出來,即通過對某個漠視環境標準和勞動標準的跨國公司,抗議抵制其在本國投資建廠或抵制其產品等行動,迫使當地政府積極作為或迫使跨國公司改善提高勞動條件。“潔凈衣服運動”、“商標后的勞工”都是其中較為著名的組織。像“潔凈衣服運動”發起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荷蘭,宗旨是改善世界成衣業的勞動條件,其還指定了專門的章程,以此作為服裝業的生產守則。而“商標后的勞工”則是一個由一群關心服裝織造業雇傭條件、工人工資和衛生狀況及生產安全的英國團體發起的組織。一系列的運動或組織的興起也標志著公司社會責任運動蓬勃興起。
企業社會責任及其主要形式。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跨國公司也逐漸認識到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于是也紛紛開始主動的承諾承擔社會責任。集中表現為不僅加強了自我約束,認真遵守東道國的相關法律法規,而且還要求其供應商也必須遵循相同的規范。為此,許多公司還制定了自己的“公司生產守則”。如美國服裝制造商Levis-Strauss公司,20世紀90年代初,媒體曝光了該公司非法使用勞工及提供監獄般的工作環境等問題后,公司為了挽回形象,制定了史上第一部“公司生產守則”。此后,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如迪斯尼、麥當勞、沃爾瑪、耐克等也紛紛仿效。
所謂生產行為守則(Code Of Conduct),是指公司主要是跨國公司制定的具有自我約束性質的、針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規范。通常這些規則是在參照相關國內法、行業規范和國際勞工標準而制定的。實踐中跨國公司基于其經濟影響力,可以較為方便的將這類規則在其自身及子公司、分公司,甚至其產業鏈條上的其他關聯公司中推行。這在客觀上確實起到了推行一定環境標準和勞動標準的作用。
除了公司紛紛制定自己的生產行為守則之外,一些地區性、行業性甚至全國性的行業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制定了自己的生產行為守則,如WARP(環球服裝社會責任守則)、FLA(公平勞工社會守則)、ETI(道德貿易行動守則)、ICTI(國際玩具商協會守則)等。實踐中這些組織還非常注重對企業進行經常性的審核和檢查。1997年10月美國“經濟優先領域鑒定代理委員會”制定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社會責任標準),其宗旨是確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符合勞工人權保護社會道德的認證標準。2001年“經濟優先權領域代理鑒定委員會”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簡稱SAI)。2001年12月12日,經過一系列的調研之后,“社會責任國際”發表了SA8000的第一個修訂版,即SA8000:2001。在進行海外采購時,SA8000現已成為很多大型跨國公司對其供應商的基本要求之一。許多供應商被跨國公司要求進行企業社會責任驗廠時,采用的標準往往就是SA8000。1999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世界經濟論壇上首次提出“全球契約”,該契約共十項原則,涉及人權、勞工、環境、反貪污等方面。其目的是通過集體行動的力量,推動企業負責任的公民意識,從而使企業界參與應對全球化的各項挑戰。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問題引起各界的日益重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加入到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行列中。
企業是否重視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人們進行消費時選擇產品的標準。隨著消費者運動的發展,在很多西方國家,企業是否承擔社會責任成為許多年輕人在進行消費選擇時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例如,著名的運動品牌“NIKE”曾提出響亮的、能夠激勵人的宣傳語“Just Do It”,而在其在第三世界國家的血汗工廠被曝光后,消費者打出“Just Stop It”并抵制其產品,消費者可以選擇這樣的方式“用腳投票”,這無疑是每個企業都懼怕面對的。因此,“NIKE”隨后推出了社會責任戰略。根據調查機構AC尼爾森2006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所做的調查顯示,23%的受訪者對那些致力于公益事業的公司的忠誠度更高,33%的受訪者稱,在售價一致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那些支持公益項目的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企業社會責任是我國出口導向型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也是到海外進行投資經營的企業需要直面的問題。
重視并履行社會責任是中國海外企業從“走出去”到“融進去”的必由之路
在我國推行“走出去”戰略后,大量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走出國門,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海外生存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而不同類型的企業的海外生存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民營中小型企業到海外投資經營時,中國商人到國外喜歡找老鄉的特點表現得非常明顯。海外中國人聚居的地方從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到后來的福建幫、浙江村無不表現出這一特征。這導致很多海外的中國人和中國企業搞小團體和自我封閉,很難融入當地社會,如果經營當中不注意避免與當地人的利益產生沖突,那么就很可能會導致與當地人的矛盾,如西班牙“燒鞋”等類似事件的發生。而從海外華人的奮斗發展史中不難看出這樣一個規律,即如果華人能夠較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其就能夠站住腳發展,如果不能較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其就會被排擠,最終導致失敗。中國商人走出國門在海外謀求發展過程與當地人發生沖突,多數情況屬于民間沖突的范疇,并不一定都要上升到政治層面,更多的其實來自于文化傳統方面的差異。
我國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時多進行了認真的前期調查和準備,與所在國政府和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進行了較好的溝通,在投資經營中強調誠信經營、遵守法律、保證產品質量等基本的社會責任,但是在雇傭當地工人、注意保護當地環境及通過捐助等方式回饋當地社會方面則各不相同。很多企業是從國內派遣技術人員和工人到海外工作的,他們在工作中與當地人有所接觸,但很難說能夠融入當地社會。有很多企業很少雇傭當地工人,有的雇傭當地人的企業在工資、勞動時間等方面違反當地的法律法規,引起當地人的反感。
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經營面臨諸多風險需要防范,戰爭險和內亂險等可以通過風險評估避免前往這樣的地區及撤出危險地區以確保人身財產安全,而對企業社會責任風險則可以通過制定并實施社會責任戰略來加以防范,以使企業在當地的經營顧及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避免被當地人所排斥。這是很多企業在經歷了沉痛的教訓后悟出的經驗。直接投資具有可規避貿易壁壘,促進東道國民眾就業及增加稅收,便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等優勢,其已成為當今跨國公司全球經營戰略的基本思路。擔負更多所在國社會責任的企業,更容易讓當地的政府與民眾接受這已經成為在中國投資經營的跨國公司的經驗之談。如在中國享有聲譽的西門子,它在中國還曾連續兩年榮獲“光明公益獎”。在中國,這家歷史悠久的跨國企業除了常態化的從事慈善事業外,積極參與如三峽庫區在內的“綠化工程”也是其推廣社會責任的做法。因此,中國的企業公司在走出去后必須注意在當地履行社會責任,融入當地社會,成為合格的企業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