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國情結”與中國對印戰略
通過分析“大國情結”對印度對外關系和整體戰略的影響,可以看到“大國地位”是印度極力追求的目標和悉心維護的核心利益,在其外交領域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理解“大國情結”在印度外交領域的特別地位,有助于中國制定更為合理有效的對印戰略。如果把本文開頭提到的“力圖促成印度在中國崛起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或至少避免使其成為中國崛起的阻礙”作為中國對印外交的目標,從印度的“大國情結”出發就能找到許多有益的線索。
促使印度擴大與中國合作,減少對華敵視的關鍵在于“投其所好”,使其政治精英相信中國并非印度崛起路上的障礙,中印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并非不可化解、中印友好更有利于爭取和維護其世界大國的地位。布什執政時期對印政策的先例表明,如果只是對印度一味施以優惠,而不是從印度的“大國情結”出發具體分析,政治資本投資有可能血本無歸。因此,這種“投其所好”戰略的核心在于確定印度“好”什么,印度的“好”由哪些因素構成,在這些因素中哪些是中國可以低成本加以利用的。
經濟崛起改善了印度的外部環境,也賦予其在世界秩序中的新角色,這促使印度在2001年把“經濟實力”納入“國家安全范疇”,自此經濟成了印度謀求大國地位的重要方面。2003年美國高盛公司的《與BRICS共同夢想——通往2050年之路》標志著印度以新興經濟大國的身份躋身“金磚”五國行列,而更拔高了經濟實力在印度“大國情結”中的權重。2012年初,印度戰略界有識之士發布了《不結盟2.0版本》,這份被認為“極可能代表未來印度政府立場”的戰略建議書也破天荒的提出“印度面臨的最主要挑戰是能否讓數以幾百萬記的平民擺脫貧困”,而這一標準也是“檢驗政策的‘石蕊試紙’。”
這種對于經濟目標的重視表明印度的“大國心態”已從原先單純追逐國家地位和國際影響轉變為更加務實的追求綜合國力的提升,不再只關注軍備、政治,而已開始重視國內發展,并視其為大國地位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轉變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740億美元(2011)。但是,對此很多印度專家又表示了擔心,認為中國的經濟基數不僅比印度大,而且增長速度和增長穩定性均超過印度,因此如果印度和中國進行經濟接觸無異于“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而且,中國可以把經濟增長的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進而威脅印度安全。
為了淡化這種對于兩國發展經貿關系的疑慮,中國對印政策可以在互利互惠為原則下,通過擴大經貿合作,努力幫助印度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使兩國發展速度不至于拉開太大距離。比如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由于投資下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印度2013年的經濟增長可能降至十年來新低。這就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國經濟外交的重點可以關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目前,印度已經同意邀請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印度鐵路、電力、通訊等關鍵領域的建設。而且,截至2011年,中國對印投資只有1.8億美元,印方到中國的投資僅4000多萬美元,充分說明在投資領域,中印雙方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合作。中印貿易方面需要解決的主要是印方逆差大的問題,對此中國方面可以進一步向印方開放市場和提供保護,放寬印度IT及相關服務、制藥和軟件企業開拓中國市場的限制。此外,中國還可以投其所好,利用二十國集團(G20)和金磚國家(BRICS)等可以彰顯印度“大國身份”的多邊框架,與印度開展諸如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建立發展中國家開發銀行、加大貨幣互換和信貸的合作。總而言之,印度經濟下行給中國對印外交提供了一個機遇期,而在這個機遇期內,如果中國能大處著眼于投印度“大國情結”之所好,小處著手于中印經貿合作之推進,可以使印度的政治精英確信,中印友好是其崛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誠然,中印綜合國力的差距、中印邊界問題以及中國在其他南亞國家中的影響力都使印度在安全方面感到壓力重重,而且這些因素在短期內也不會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深化中印經貿合作并不能使印度放棄強化與美國的安全互動。但是,由于印度的“大國情結”,其必定與美國保持“安全距離”,并不會走的太近:雖然印度有可能和美國保持一定強度的合作,但只要中印不爆發正面沖突,印度作為一個“大國”其成為美國全面盟友的機率就不高,而成為美國對華戰略“馬前卒”的可能性更小。從這個角度看,“大國情結”可以成為中國制定對印戰略的一個重要視角,抓住這個關鍵著力點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論
“大國情結”是對一國謀求世界大國地位,渴望與其他大國平起平坐的抱負的歸納。這種現象并非印度獨有,但是在印度卻對其對外關系和整體戰略發揮著非同尋常的影響。這種“大國情結”的特殊性在于它倒置“途徑”和“結果”,使印度把“實現大國地位”當作目標,而把具體國家利益置于從屬地位。諸多實例表明決定印度政策取向的標準往往是“是否有益于國家地位和國際影響”,而非“是否有益于具體國家利益”。因此,即使某項舉措不利于印度提升綜合國力和國家利益,但只要被印度政府認定有助于其提升國家地位和國際影響,這些政策就可能被采信。許多看似曲折離奇的現象,比如冷戰后印度戰略觀的兩次轉型,以及中印、印美關系近年來的變化,都能透過印度“大國情結”視角,從中找出比較合理的動因和解釋。
基于“大國情結”在印度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質,中國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制定對印戰略。進入21世紀以后,印度越來越重視經濟實力對于其國際地位的影響,而經濟又是中國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可以通過對印度進行經濟幫扶,投其所好地協助印度提升“大國地位”,有針對性的緩解中印兩國之間的不信任,淡化兩國間的結構性矛盾。從這個角度上而言,加強中印經貿聯系,增強兩國在崛起過程中的相互依賴性,可以促成印度在中國崛起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并避免其成為中國崛起的阻礙。
注釋:
[1]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實力地位》,載《國際政治科學》2005年第2期(總第2期),17-18頁。閻學通教授對“多強”中的6國采取了“強/弱”等級分類法,綜合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進行實力地位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在3個方面均處于強檔的只有中國,故而推出中國實力結構比其他六國更為平均,綜合實力要大于其他六個國家。
[2]楊值珍:《印度制造中印關系不和諧音原因探析》,《南亞研究》,2010年第3期,第39頁。
[3]尚勸余:《21世紀的中印關系:機遇與挑戰》,《面向南亞》,2003年第4期。
[4]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的發現》,中譯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頁。在書中,尼赫魯明確指出:“印度以它現在的地位,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中間地位是可能的。”
[5]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6]楊值珍:《印度制造中印關系不和諧音原因探析》,《南亞研究》,2010年第3期,第34頁。
[7]李莉:《冷戰后印度的安全觀及對華政策》,載《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第4期(總第12期),第9頁。
[8]H. Kapur:India's Foreign Policy 1947-1992,New Delhi1994,p.10; .
[9]MontekSinghAhluwalia,“FirstRajKrishnaMemorialLecture,1995:EconomicReformsfortheNineties,”lectureatdepartmentofEconomics,UniversityofRajasthan,Jaipur,Rajasthan.India.http://planningcom-mission.gov.in/aboutus/speech/spemsa/msa033.pdf.“印度發展率(Hindurateofgrowth)”是由經濟學家拉吉·克歷斯那(RajKrishna)提出的概念,形容印度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所經歷的“令人失望的”極低增長速度。
[10]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實力地位》,載《國際政治科學》2005年第2期(總第2期),23頁。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