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國情調研 > 正文

國家生態文明政策體系構建研究(2)

——關于“美麗中國”的可操作層面探討

構筑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加強區域生態安全管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它既涉及國土資源、水利、林業、環境、海洋、農業、衛生、建設、統計等多個部門,又涉及經濟區和行政區。多個行政區、多個部門共同開展工作,合作得好,可以發揮各行政區和部門的優勢;合作不好,難免相互掣肘,工作就難以開展。因此,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協調合作機制亟待建立。據史料記載,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組建的上海經濟區劃辦公室為了減防太湖的洪災,組織專家制定了太湖綜合整治計劃,預算投入32億元人民幣,疏浚太湖,拓寬太(湖)—浦(黃浦江)河,開挖望(亭)—虞(山)河,整治太湖通江(海)河道等一系列防災工程。然而,該工程牽涉到兩省一市,難以協調,預算資金無法落實,工程只能作罷,計劃束之高閣。由于舍不得花32億元用于防災,結果是1991年春夏之交的太湖流域洪澇災害造成200多億的損失。因此,建立區域間生態文明建設領導機構,負責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工作,既有利于區域協調互動機制的建立,又有利于區域綜合發展統籌規劃的制定,使自然資源在更大范圍實現優化配置,并最終為區域環境同治、共同發展和互補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契機,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健康、有序地運行。

改革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引導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五位一體”的要求,考核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和干部政績,應當既要看城市發展,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先進地區的發展,又要看落后地區的發展;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發展;既要看經濟增長率,又要看人民生活改善程度;既要看改革和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物質文明建設,又要看政治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文明建設。目前,我國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存在不足之處,評價指標過于偏重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全部社會成本、經濟增長方式的適宜程度以及為此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不能全面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以及社會福利的動態變化,不能有效衡量社會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社會群體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地提出“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因此,我們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完善包括經濟、社會、生態和人的全面發展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其中,以此來引導正確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取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只有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科學評價,清晰認識當前建設的現狀和問題,才能引導我們探明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實現路徑,才能確保政策的制定符合美麗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實需要。因此,我們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五位一體”建設理論為指導,建立邁向美麗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支撐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確立和政策的制定,促進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加快邁向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

建立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資源、環境、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等數據支撐系統。現行的國民經濟指標的內容、范圍、統計方法和具體數據都由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決定,但SNA難以支撐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因為它主要以市場交易為原則設計的,其覆蓋面為經濟系統,不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存在不少缺陷。以其最綜合的總量指標GDP為例,缺陷主要表現在:第一,沒有將建設性與破壞性活動區別開來。衡量進步的現實方法應當分清成本與效益,而GDP卻將所有交易加入總量。疾病、犯罪以及自然災害都可以使GDP增加,因為醫治病患、關押罪犯、修復損失全都需要投入資金。這樣,盡管生活質量下降,GDP依然在上升。第二,只有在自然資源被消費之后才能衡量其價值。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為人類和動物提供了許多生態產品,但如果樹木沒有被砍伐當成木材,它們對GDP來說就毫無價值。而同時,GDP沒有將樹木貢獻的損失計算在內。第三,完全忽視了一切沒有標價的活動與服務。由家庭、社區與志愿者發揮的必要職能,諸如家務勞動、照顧兒童等,并沒有被GDP計算在內。如果這些服務必須掏錢才能得到時,那么GDP也會上升——而這種價值建立在侵蝕社會肌體之上。第四,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結構,而不同的收入分配對應不同的社會福利狀況。簡而言之,GDP的概念只注重增長而不惜一切代價,不考慮清潔的空氣和水源、健康安全的社會,以及享受生活的閑暇時間等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方面。由于GDP的核算方法沒有考慮自然資源消耗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從而人為高估國民經濟產出,結果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導致自然資源與環境狀況惡化,人類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經濟發展不可持續。⑥

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以來,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及地區致力于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從而形成了SEEA 1993(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NA)、SEEA 2003、SEEA中心框架(System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Central Framework,2012)⑦。SEEA中心框架(2012)是建立在SEEA 1993和SEEA 2003基礎之上。其中,SEEA 1993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和測量的概念和方法,在獲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方法論的進步后,SEEA 2003又向統一的概念和定義邁出了重要一步,并且明確了各個賬戶核算的方法和步驟。SEEA中心框架較之于前兩個版本的最為重要意義在于,它基于一致的概念、定義、分類和核算規則,被提升為國際統計的標準(聯合國安理會83次會議)。SEEA中心框架有兩個擴充部分,一個是SEEA試驗性生態系統賬戶(SEEA:Experimental Ecosystem Accounts),另一個是SEEA延伸及應用(SEEA: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s),這兩部分內容重在提供方法和框架,并不作為國際標準發布。當前,SEEA試驗性生態系統賬戶的內容還處于草案制定過程中,其核算的賬戶設置和分類標準還沒有確定,而且即便正式方案出臺,也不作為國際標準而使用,這就更需要對我國生態系統核算的方法進行具體的研究和探討。由此可見,將生態系統納入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的框架,建立健全中國資源—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既符合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國際研究進展的大勢所趨。

健全生態保護政策法規,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第一,科學構建生態補償政策的框架,制定生態補償政策。要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改變“排污時爭先恐后、治理時相互推諉”的局面。第二,建立健全排污權可交易制度。第三,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政策,拓展資金投入渠道,解決生態保護資金短缺問題。第四,加強節能減排法制建設與監督管理。加快完善節能減排法律法規體系,提高處罰標準,切實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要制定和執行主要高耗能產品能耗環保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大節能減排執法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要開展節能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厲查處各類違法行為。第五,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把維護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用生態文明的觀念指導生態環境的相關立法,并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充實完善;要狠抓相關法律的執行和落實,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落實戰略環評制度,確保生態文明進入決策前端。戰略環評是指對政策、計劃、規劃及其替代方案的環境影響進行系統的和綜合的評價過程。它是在政策、計劃、規劃層次上及早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的一種決策和規劃手段,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規避環境風險和生態危機,保障生態文明的根本手段。目前,戰略環評在我國存在著認識不到位、體制機制不健全、基礎不牢固等問題,未能有效改變生產力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現象。我國必須嚴格執行戰略環評制度,將生態文明納入綜合決策的機制,要將戰略環評置于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和項目建設的前端,使人口分布、生態環境承載力、資源利用狀態等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決策的重要依據,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要依法加強對能源、水、土地、森林、礦產、海洋等自然資源開發規劃和項目的環境管理,加強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監管,嚴格控制破壞生態環境的開發建設活動。

發展綠色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中,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把實施綠色新政、發展綠色經濟作為刺激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發展綠色經濟的重點是推進綠色產業的發展。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加快發展階段,資源的供需態勢非常嚴峻,水土資源供需結構性緊張,能源供需長期緊張,大宗礦產資源將出現短缺。我國綠色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加快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發展難題、減小資源環境代價;通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增加發展后勁。具體而言,一方面必須加快發展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能環保大型企業集團;另一方面必須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產業、綠色制造業、新材料產業、文化傳媒產業、生物醫藥及醫療保健產業、生產型服務業及現代農業等產業。中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拉動經濟增長前景廣闊。到2015年,中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將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超過8000億元,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4.5萬億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左右,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常妍(實習)]
標簽: 生態   體系   文明   政策   國家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