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大機構就全球經濟增長給出了謹慎樂觀的判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當地時間10月22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4年和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均為3.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在年末最新發布的《經濟展望》中認為,盡管面臨重大挑戰,全球經濟預計將保持韌性。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看來,全球經濟正進入新的“低增速常態”。2024年,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全年GDP增長預計為5%左右,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約30%的份額。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愈發凸顯,不僅是全球經濟的關鍵增長極,也對全球貿易、投資、供應鏈、國際合作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擎作用。
外貿支撐全球經濟復蘇
作為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貿易規模、增速、結構對其他國家產生重要影響。截至2023年中國已經連續7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2024年,中國外貿穩中向好。海關總署官網近日公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其中,出口23.04萬億元,增長6.7%;進口16.75萬億元,增長2.4%。近年來,雖然受到供應鏈去風險化、新一輪國際產業鏈梯度轉移等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影響,我國產品外部需求發生一定程度轉移,但“一帶一路”建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的貿易效應明顯,貿易伙伴更加多元化,從整體上對沖了不利影響。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迅速發展帶來競爭新優勢,貿易強國內生動力十足,我國外貿的活力與韌性推動全球貿易穩中向好。
中國在全球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紡織品、家具、玩具等多個行業的出口占據主導地位。許多國家經濟增長依賴中國的出口產品,尤其是關鍵的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2024年中國在出口貿易中不僅繼續保持傳統的出口優勢,還在向“智造”轉型。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如5G設備、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技術等)的出口不斷增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的推動力。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的創新,如太陽能電池、風電設備和電動汽車等產品的出口,也在推動全球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
中國市場發展穩中向好,資本品需求與消費品需求潛力不斷釋放,對世界各國進口需求持續攀升。作為全球最大的進口國之一,中國通過進口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生產資料,不僅提高了國內制造業的生產力,也促進了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潛力逐漸被釋放,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加突出。隨著中國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者對高端商品、奢侈品、優質食品和醫療健康產品的需求增加,從而促進了全球消費品產業的發展,不但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經濟復蘇與國際協調,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動力。
對外投資拉動全球經濟增長
安永發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海外投資概覽》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244億美元,同比增長9%;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065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40億美元,同比增長2%,占總體的23%。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呈現穩定的增長態勢。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為1772.9億美元,存量和流量均列全球國家(地區)排名的第三位。從區域看,東盟、中東、中亞、歐洲等地憑借較大的市場發展潛力以及相對開放的政策,越來越受到中國投資者的重視和關注。從行業看,先進制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能源基礎設施類投資以及科技仍是較熱門行業。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達1717億美元,同比增長22%;完成營業額1099億美元,同比增長1%。其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430億美元,同比增長23%,占總額的83%;完成營業額884億美元,同比下降1%,占總額的80%。
自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發布以來,中國已連續12年位列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前三,對外投資大國地位日益穩固。雖然自2017年以來受外部需求收縮、中美經貿摩擦、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增速有所放緩,但在高質量發展政策指引下,我國OFDI規模保持平穩增長,中國企業加快出海步伐,以適應全球經貿格局的深度調整、全球經貿規則體系的變化以及充分利用我國高水平開放的制度紅利,立足新發展格局建立更加富有韌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出海企業投資更趨成熟,合規投入加大,抵御風險能力增強,戰略韌性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至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舞臺,致力于在海外市場拓展業務,以謀求更為持久和廣泛的發展。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對外投資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達1.68萬億美元;連續8年占全球份額超過一成,在投資所在國家(地區)累計繳納各種稅金5185億美元,年均解決超過200萬個就業崗位。
外資在國家(地區)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東道國而言,來自中國的投資可以為各類項目和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推動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隨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入,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中國企業投資能夠為東道國增加就業機會,企業經營需要大量本地員工,不僅直接創造了就業崗位,還通過產業鏈的帶動效應,間接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就業。中國企業投資有助于促進東道國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與投資相關的進出口活動能夠增加國際貿易量,加強東道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系,提升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流向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占比較高。一些發展中國家總體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處于工業化早期,起步艱難,國內資金相對有限,生產技術落后,產能不足,存在外匯和儲備“雙缺口”問題,中國企業的投資能夠有效解決“雙缺口”問題。同時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引進來”的經驗、模式與智慧在異國他鄉進行復制,有力促進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建設。
產業體系促進全球產業鏈升級
中國作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與優勢依然穩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升級和全球價值鏈重構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國產業門類齊全,涵蓋了從低端消費品到高端技術產品的廣泛領域。當前,無論是勞動密集型商品、機電產品還是“新三樣”均呈現較強競爭力。中國制造的產品不僅滿足了全球市場需求,也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斷推動全球產業鏈向更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隨著科技進步、市場需求變化和生產模式的轉型,中國正在引領全球供應鏈的攀升。
新業態發展助推全球經濟轉型升級。數字經濟是中國對全球產業鏈布局影響最為顯著的領域之一。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中國的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領域迅速發展。例如,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數字平臺不僅加速了全球商品的快速流通,也加速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綠色經濟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轉型。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特別是新能源、綠色建筑、綠色制造等方面的技術進步,不僅改變了傳統能源的供應格局,還推動了全球產業鏈的綠色轉型。例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成為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鏈的中樞,推動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
中國作為研發中心對全球產業布局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研發投資、政策支持以及科技創新,中國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成為全球重要的研發中心之一。隨著中國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領域的不斷突破,越來越多的全球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這不僅使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發生深刻變化,也深刻影響了全球產業鏈的格局。國際合作中的技術溢出效應日益顯現。中國的研發創新不僅推動了國內產業的轉型升級,還通過區域技術合作、技術轉讓等方式拓展到全球。這些合作不僅推動合作伙伴國科技創新水平提升,還促使全球產業鏈在技術和生產要素配置方面實現優化重組。
制度型開放拓展全球經濟發展空間
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質升級,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世界新平臺。中國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型開放,提升實現系統性改革成效和開放型經濟質量。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抓手,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對外開放新高地,提升我國競爭新優勢的同時也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新動力和新機遇。
制造業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清零擴大國際投資規模。2024年,中國實現了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的全部“清零”,中國制造業市場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積極擁抱全球投資者。這一舉措吸引了外資的大規模流入,不僅促進了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也促進了全球制造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超大規模市場疊加制度型開放,完備產業體系疊加產業生態系統,持續優化和改善外商投資環境疊加經濟發展韌性,我國持續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強大動力。
建立全國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助力全球服務貿易發展。2024年,商務部發布《跨境服務貿易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首次在全國范圍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明確了跨境服務貿易準入的“基準線”,實現了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新跨越。特別是在金融服務、教育服務、專業服務等多個關鍵領域,中國大幅放寬了外資準入限制。2024年,中國服務貿易繼續快速增長,成為全球服務貿易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為全球服務貿易的多元化與平衡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展現了中國在全球服務貿易體系中日益凸顯的重要作用與影響力。
舉辦多場博覽會,提供國際經貿交流合作平臺。既有廣交會、服貿會和進博會等成熟展會,也有消博會、鏈博會和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等新興展會,覆蓋傳統國際貿易投資、消費、供應鏈、數字貿易等各個領域。這些展會能夠有效促進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產學研用協同、中外企業互動,幫助各國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大國擔當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多極化發展
中國在經濟和外交領域的廣泛影響,促使全球治理體系逐步從單極化向多極化轉變。中國通過參與和推動國際機制改革,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平衡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例如,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全球貿易規則制定、國際金融監管等領域,中國逐漸成為重要的決策力量。中國主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全球性問題的共同解決,提出了更多包容性、可持續的發展方案,推動全球經濟發展走向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未來。
推動全球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當前全球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而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全球綠色發展方面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責任和角色。中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已經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焦點。一方面,中國加大國內的環境保護力度,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使用,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全球氣候協議的談判和實施。通過強化國內政策和國際合作,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區域多邊和雙邊開放機制,促進全球高水平開放。中國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通過優化海關程序、降低關稅壁壘等措施,顯著提升了區域內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實質性結束為中國和東盟共同建設超大規模市場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能。中國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影響愈發廣泛、成效愈發顯著。共建“一帶一路”,中國不僅加強了與共建國家的貿易與投資合作,還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強了全球經濟的互聯互通。一方面,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充分凸顯了投資引領合作并帶動貿易發展的作用。通過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實現資金、設施聯通,加強共建國家內部與國際間的經貿往來,為全球經濟發展開辟新空間,從而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通過加強重點產業的全球化布局,以及同其他經濟體在產業鏈條上的分工合作,將共建國家納入國際分工體系,使這些國家通過融入國際分工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從全球看,通過影響全球價值鏈體系調整以及資本等生產要素流動格局帶來更為廣泛的利益與福利。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對中亞、東南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一方面,中國以負責任的大國擔當,推動與發展中國家實現共同發展。中國通過合作平臺的搭建與全球治理機制的重塑,與發展中國家在雙邊、多邊和全球層面開展深入合作。蒙內鐵路、印尼雅萬高鐵等重要項目建成運營,為共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貿易資金流動、人文交流暢通了渠道。另一方面,“一帶一路”開創了中國—發展中國家關系新模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方案。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通過促進國家間互聯互通及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為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創造了巨大發展機遇,平等互利的國際產能合作對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以“全球南方”主導成員國身份承擔國際責任,為“全球南方”發展提供眾多公共產品,積極發揮引領作用。6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成立60周年慶?;顒娱_幕式發表視頻致辭,他再次強調了中國始終是“全球南方”的一員。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積極支持非洲和“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自12月1日起,中國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成為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中國此舉順應“全球南方”國家發展需求,以實際行動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真正做到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各國人民。中國設立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持續發揮作用,促進“全球南方”聯合與共同發展,成為促進全球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