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科技視野 > 正文

從農機升級看農業科技進步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三閘鎮新建村田間,收割機正在收獲玉米。

楊永偉攝(人民視覺)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裝備強是農業強國的重要特征。近年來,圍繞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我國不斷加大農機等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應用,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加快向“大中小型兼備、綠色高效智能一體”邁進。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3%,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更大型——

確保豐收糧顆粒歸倉

“水稻收割期里,我要去不同的村子干活兒,這臺新機器可幫了大忙。”今年秋收,湖南省永州市道縣蚣壩鎮的農機手胡景波在稻田里操作收割機時格外放松。

說起收割機,胡景波打開了話匣子:“去年,我把家里的收割機全面‘升級’,購買了新款大型收割機。跟以前的舊款比,新收割機不僅馬力更大,故障率更低,糧倉加大能減少卸糧次數,還有一鍵回位糧筒、實時顯示收獲面積這些功能,收割效率真是高了不少。”

近年來,隨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大田里集中成片的地塊越來越多。每到收獲季,大型收割機成為大田里的“主角”。確保豐收糧顆粒歸倉,這背后是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

“國產大型收割機在研發和應用方面都有了顯著進展。”江蘇大學農業工程學部執行主任徐立章介紹,從智能化水平看,自動駕駛、作業數據分析等功能已經逐步在國產大型收割機上推廣應用,整機作業效率大大提高;從適應性看,國產大型收割機能較好滿足不同糧油作物、不同地形的作業需求,一些國內企業已經掌握了大型收割機脫粒、清選、底盤等關鍵技術。

農機為糧食生產護航,豐收更添底氣。目前,北斗導航大馬力拖拉機、氣力式高速精量播種機、乘坐式插秧機、植保無人機、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等新型農機廣泛應用。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3%,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8%。

自主研發的大喂入量小麥收割機、大馬力拖拉機、大方捆打捆機……10月26日,2024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湖南長沙開幕。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的展位前,大型農機設備吸引了不少人駐足。

“我們聚焦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積極推動裝備產業鏈自主可控。通過自主創新,突破了基于北斗導航的智能駕駛、大喂入量高效低損收獲等關鍵技術,并成功實現了商業化應用。”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農業研究院院長李德芳說。

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的新需求,推動國產大型農機裝備持續升級。“目前國產大型農機在耐用性方面還有待提高,部分傳感器、智能控制、液壓系統等關鍵技術也需進一步突破。”徐立章說,“未來需要加強創新,推動高端零部件國產化,進一步提升制造工藝和零部件質量,加速智能化技術的普及應用,推動大型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裝備支撐。”

更智慧——

田間滿滿“科技范兒”

自動駕駛拖拉機、智能精量播種機、智能施肥機……今年秋播,在山東省臨沂市沂河新區相公街道沙蘭農場的200畝試驗田里,各種智能化農機裝備紛紛登場,拉滿“科技范兒”。

智能農機聯動智慧系統。試驗田不遠處的控制中心里,工作人員操作著智慧農業控制平臺,隨時監測“大鐵牛”們在田里的作業情況。“平臺不僅能直接提供作業面積、行駛速度、農機狀態等信息,還能實時分析作業情況,覆蓋耕種管收全過程,極大便利了生產作業。”臨沂金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廷恩說。

不只是沙蘭農場。如今在不少鄉村,田間的農業物聯網,囊括了微型氣象站、病蟲害監測設備、傳感器等,只需使用智能終端,田里的墑情、蟲情、苗情等動態都盡在掌握。

田間連“云端”,管理更加精準高效。“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我國智能農機裝備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術和產業基礎。”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副教授崔濤表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農機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讓農機裝備越來越“聰明”。

田間連車間,研發企業全方位發力。據了解,近年來國內企業在智能農機領域的研發投入不斷加大,許多企業已經能夠生產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拖拉機、無人機噴藥系統等,智能農機逐步實現了從配件到整機的國產化。

智慧農機進田間,農業生產“動力變革”的背后,是強農惠農政策給力。近年來,國家對新購置農機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2012年至2023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貼資金達2500多億元,支持3200多萬農戶購置機具4000多萬臺(套),推動了我國農業機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從“人拉肩扛”到全程機械化,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科技助力傳統農業加速朝著智慧農業轉變。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2年全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27.6%。

農業農村部近日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智能農機裝備,推進農機具數字化升級,研發推廣高精準作業水平的智能農機裝備”。

“國內智能農機裝備產業還需要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標準和檢測體系建設、改善智能農機作業通行條件、培育發展優質農機企業等,將是持續發力的方向。”崔濤說。

更專業——

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前段時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沙灣市安集海鎮的辣椒迎來了收獲季。收獲機馬達轟鳴,在火紅的辣椒地里來回穿梭,一派繁忙。

安集海鎮種植有線椒、板椒、菜椒和燈籠椒4個大類20余個品種,年產干椒1萬余噸,過去一直靠人工采摘,生產成本較高。采摘機械化有力帶動小辣椒漲身價、增效益。

“一臺辣椒收獲機每天能采收100畝左右,不只是進度快了,摘凈率高,損失率還低,這些‘大鐵牛’就是我們種地的好幫手。”安集海鎮達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生清說,“今年我們又采購了新款辣椒收獲機,新機器能采收的品種更多,操作也更方便,一小時能多采三四畝辣椒呢!”

我國地域廣袤,種植作物種類繁多,農機市場需求多元,如何讓農民用上更加稱手的專用機械?業內專家認為,要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研產推用一體聯動,加速推動專用農機裝備提檔升級。

和達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開展深度合作的,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辣椒種植戶在使用收獲機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實驗室里想不到的問題或情況,他們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需求,我們再對收割裝置、清選參數等進行改進。”該公司科技發展部負責人吳海華介紹,“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能推動實現更好的收獲效果。”

如今不僅在糧食生產領域大顯身手,在大宗經濟作物、畜禽水產養殖、果茶菜、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機械化生產也取得長足進步,有力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

今年,鐵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國內首臺自走式番茄收獲機。“我們的機器設計收獲效率為每小時80噸,最高田間作業時速9千米,采收效率高,還能同時有效清除地膜,進一次地,雙重效果。”鐵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高端農機研究設計院林果機械研究所所長黃開鵬說,“7月底到10月初,已有15臺收獲機投入主產區采收,番茄種植戶非常認可。”

新農機展現新活力,也對農機研發提出了新要求。黃開鵬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對軟件和硬件進行升級,進一步提高收獲機的智能化水平和采收品質,以更多新科技投入先進農機裝備研發,助力特色產業發展。”

版式設計:張丹峰

[責任編輯:曲統昱]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