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進行了深入系統的闡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大部署,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為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主導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框架中,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回顧近代以來歷史,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以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為標志的機械化,以電力的發明與應用為標志的電氣化,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明與應用為標志的信息化,以人工智能的發明與應用為標志的智能化,都是因為新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新質生產力形成,推動生產力大解放和生活水平大躍升。一些國家及時抓住變革機遇,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取得領先地位,成為世界強國。
相比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新”主要體現為“四新”,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新素質”勞動者不同于從事簡單勞動的普通勞動者,是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熟練使用現代先進設備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和創新人才;“新介質”勞動資料不同于普通的機器設備和勞動工具,主要由一系列高精尖儀器設備及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構成;“新料質”勞動對象包括科技進步新發現的自然物,融入新技術及數據等新要素的新材料等人工物;“新躍升”優化組合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要素創新與組合創新都能引領發展新產業、創造新價值、培育新動能、重塑新優勢。
以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符合新發展理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原動力。創新是新發展理念之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強化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強化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代表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要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重要依托,從任務布局、資源配置、組織方式、科技企業培育、高端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積極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擴大耐心資本、風險資本投入,推進長期目標牽引的基礎研究,開展工業機器人、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育種、生物制造、高端芯片、通用人工智能、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涌現。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優勢,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研發應用和迭代升級的創新生態,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與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業軟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推動工程化、產業化突破,實現產業基礎再造。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研發應用,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低碳高效安全的多元能源體系。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中國制造”品牌。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應用場景+試點示范+推廣應用”產業生態,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等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轉化應用,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圍繞新興前沿方向,堅持前瞻部署、梯次培育,創新驅動、應用牽引,生態協同、系統推進,開放合作、安全有序,拓展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新空間。聚焦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新領域新賽道,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大力發展科技金融,鼓勵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優化產業投資基金功能,擴大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金融需求,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防止新的產能過剩。
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對千行萬業進行改造升級,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推動開放共享。健全數據基礎制度,大力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更好發揮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的數字賦能作用。華為“天才少年”,騰訊“犀牛鳥計劃”等在數字創新人才培養使用上進行了有益探索,未來要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產學研共同培養頂尖數字創新人才。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前沿技術研發應用,支持平臺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在促進創新、增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統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構建高標準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創新資源,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活力。把科技等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程師精神、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社會文化氛圍。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萬勁波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輝為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